数学连环画在低年级课堂中究竟怎样与美术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呢?
教学目标融合
将数学知识与美术技能学习目标相结合。在教授数学加减法时,可设定美术创作目标,让学生通过画数学连环画来展示加减法运算过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又给了他2个,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学生用绘画呈现小明得到苹果的场景,既理解了加法概念,又锻炼了美术构图和绘画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整合
- 主题选择:挑选兼具数学元素和美术表现性的主题,像“动物的数量”“图形的世界”等。以“图形的世界”为例,学生先学习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知识,然后用这些图形创作数学连环画,描绘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 素材运用:引导学生收集数学和美术相关素材。数学方面可收集数字卡片、数学故事等,美术方面收集绘画工具、彩纸等。让学生把这些素材融入到数学连环画创作中。
教学方法互通
- 情境教学:创设数学与美术融合的情境,如举办“数学美术小画展”。学生先创作数学连环画,然后在画展中介绍自己作品里的数学知识,通过美术展示提升对数学的表达能力。
-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每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和美术特长。在创作数学连环画过程中,大家分工协作,数学好的负责设计故事情节和数学问题,美术好的负责绘画,实现优势互补。
评价体系综合
从数学知识掌握和美术创作水平两方面评价学生作品。数学方面看故事情节中的数学逻辑是否正确、运算是否准确;美术方面看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绘画技巧等。如一幅数学连环画中,数学逻辑严谨、画面色彩丰富、构图合理,就应给予较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