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在信息化时代中的成长经历有哪些独特之处?
90后在信息化时代里,他们的成长印记和其他年代的人比起来,到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从拨号上网到5G覆盖:网络速度的跨越式体验
- 童年的拨号记忆:90后小时候上网可不是件容易事,得先拨号,听着调制解调器“滋滋啦啦”的声音,还得担心占用家里的电话线路,那时候打开一个带图片的网页都要等上好几分钟。玩的游戏也多是“泡泡堂”“热血传奇”这类画质不高,但能让一群人围着电脑兴奋半天的作品。
- 高速网络的生活渗透:随着宽带、4G、5G一步步普及,90后从“等信息来”变成了“信息追着来”。在线上课、远程开会、刷短视频看剧,这些现在习以为常的事,对他们来说是亲身经历了从“慢”到“秒速”的转变,这种体验让他们既懂等待的滋味,又能轻松适应快节奏的便捷。
社交媒体从无到有:社交方式的颠覆性转变
- 早期社交工具的启蒙:QQ几乎是90后接触的第一个线上社交工具。那时候,大家会为了“太阳等级”天天挂着账号,会在QQ空间互相“踩一踩”留个言,会因为“偷菜”定闹钟半夜起床。加好友要问清“备注”,聊天时没有那么多表情包,更多是靠文字慢慢倾诉。
- 社交场景的线上线下融合:后来微信、微博出现,90后又经历了从“线上匿名聊天”到“实名分享生活”的转变。朋友圈晒日常、微博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社交不再只局限于身边的熟人,通过兴趣社群认识陌生人也成了常态,这种社交的广度是前辈们年轻时难以想象的。
信息获取: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筛选
- 信息渠道的迭代:小时候,90后获取信息主要靠家里的报纸、傍晚的电视新闻;稍大些,“百度一下”成了口头禅,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上网搜;再后来,公众号、短视频成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一条新闻可能从多个角度被解读,信息渠道从集中变得越来越分散。
- 信息辨别能力的被迫成长:海量信息里难免有谣言、标题党,90后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慢慢学会了“交叉验证”。看到一条让人惊讶的新闻,会下意识去不同平台看看有没有不同说法,这种辨别信息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在信息爆炸中“练”出来的。为什么他们能做到?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在真假信息混杂中成长的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完全照搬。
| 不同年代群体信息化接触对比 | 90后经历 | 80后经历 | 00后经历 | | --- | --- | --- | --- | | 首个网络工具 | QQ、拨号上网 | 网吧、论坛 | 智能手机、微信 | | 信息获取主渠道 | 电视→百度→自媒体 | 报纸→电视→门户网站 | 短视频→社交平台 | | 社交核心场景 | QQ空间→朋友圈→社群 | 线下聚会→短信→早期QQ | 短视频评论区→语音聊天→元宇宙社交 |
职业选择:被数字经济重塑的人生路径
- 新兴职业的“吃螃蟹者”:90后成年时,电商、直播、电竞这些现在看起来很火的职业才刚兴起。那时候,有人放弃家里认为稳定的“铁饭碗”去开网店,有人对着镜头当起早期主播,有人靠打电竞比赛拿冠军,这些在前辈看来“不务正业”的事,90后用实际成绩证明了其价值。
- 职业技能的快速迭代需求:数字技术更新太快,90后上班后发现,以前学的“做PPT”可能不够用了,还得会“剪短视频”;只会“用Excel”也不行,得懂“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的保质期越来越短,这倒逼他们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这种“不停学”的压力和动力也是他们成长中的独特之处。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90后最独特的地方在于他们是“衔接两个时代”的群体:既记得没有智能手机时的“慢生活”,写过纸质信件,玩过跳皮筋;又能深度融入数字时代,用代码、短视频表达自己。这种“双重记忆”让他们对信息化的理解更立体,不盲目追捧新技术,也不排斥时代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有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0后网民占比达到31.2%,是使用互联网时长最长的群体之一,其中78.3%的90后表示“互联网改变了自己的职业方向”。这样的数据足以说明,信息化对90后的成长影响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