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与草书的功能定位差异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字体的功能往往决定了其形态特点。楷书之所以被称为“正书”,正是因为它追求规范、工整,是官方文书、碑刻、教材等正式场景的主要书写字体,必须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能轻松辨认。而草书则诞生于快速记录的需求,比如古代官员处理政务、文人即兴创作时,为了提高书写效率,会简化笔画、连笔书写,这就使得“成”字在草书中不得不改变原有形态。
- 楷书的“成”字,笔画清晰独立,横、撇、横折钩、斜钩、撇、点等部件完整,每个笔画的起收都有明确规范,就像打印出来的字一样规整。
- 草书的“成”字,会将多个笔画合并,比如斜钩与撇、点连为一笔,甚至省略某些次要笔画,看起来更像一条连贯的线条,这都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