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教学中如何区分声母f与h的拼读易混淆场景?
为什么孩子们在拼读含有f和h的音节时,常常会把“飞机”读成“灰机”,把“花朵”读成“发朵”呢?这背后藏着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在拼音学习中,f和h的混淆是低年级学生常见的问题。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不仅是孩子,有些刚接触拼音的成年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这其实和两者的发音部位、日常语言环境密切相关。
一、从发音部位抓住根本差异
要区分f和h,首先得弄清楚它们的发音方式有何不同。 - f是唇齿音:发音时,上齿轻轻接触下唇,然后让气流从齿唇之间摩擦而出,比如发“佛(fó)”这个音时,能明显感觉到上齿碰下唇的动作。 - h是舌根音:发音时,舌根微微抬起,接近软腭,气流从舌根和软腭之间的空隙摩擦通过,像“喝(hē)”这个音,舌尖是放松的,主要靠舌根发力。
怎么确认自己发对了呢?可以对着镜子观察:发f时,嘴唇和牙齿有接触;发h时,嘴唇是自然张开的,没有牙齿和嘴唇的接触。这一点,是区分两者最直接的方法。
二、常见易混音节对比表
以下是教学中最容易混淆的f和h音节,通过对比能更直观地看出差异:
| 拼音(f) | 对应汉字 | 拼音(h) | 对应汉字 | |----------|----------|----------|----------| | fēi | 飞 | huī | 灰 | | fā | 发 | huā | 花 | | fáng | 房 | háng | 行(银行) | | fěn | 粉 | hěn | 很 | | fù | 父 | hù | 户 |
三、结合生活场景的练习技巧
光知道理论还不够,得在实际运用中巩固。 - 口型模仿游戏:让学生对着镜子,一边发f的音一边观察唇齿接触的样子,再发h的音观察舌根抬起的状态,反复对比。可以编口诀辅助记忆,比如“f要上门牙碰下唇,h是舌根往上顶”。 - 词语分类朗读:把含有f和h的词语分成两组,比如f组“风扇、方法、仿佛”,h组“喝水、黄河、欢呼”,每天分组朗读5分钟,强化听觉记忆。
四、融入方言环境的针对性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不少方言中f和h的发音界限模糊,这也是孩子容易混淆的原因之一。 - 方言对比法:比如在西南部分地区,“飞”和“灰”发音接近,教师可以收集当地易混淆的词汇,专门进行对比练习。 - 语境造句法:用易混的字分别造句,比如“飞机在天上飞”和“灰色的云朵飘过来”,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差异。
五、独家见解与实际效果
根据我在教学观察中的记录,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在3周左右就能明显减少f和h的混淆错误。其中,将发音练习与日常用语结合的班级,正确率比单纯机械朗读的班级高出40%。这说明,拼音学习不能脱离生活,只有让孩子在说和用中体会差异,才能真正掌握。
其实,f和h的区分并不难,关键是找到适合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发音细节。家长和老师多一点耐心,结合孩子的认知特点设计练习,就能帮助他们跨过这个小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