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实验小学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有哪些成果和举措?
这些成果和举措是如何落地并赋能学生成长的呢?
课程体系:筑牢科技创新基础
大沥实验小学构建了“基础+特色”的科技课程体系,让不同年级学生都能接触科技创新知识。基础课程中,低年级开设“科技启蒙课”,通过趣味实验认识自然科学原理;中高年级融入“科学探究课”,引导学生设计简单实验并分析结果。特色课程则涵盖3D打印、编程、机器人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
| 课程类型 | 核心内容 | 覆盖年级 | |----------|----------|----------| | 基础课程 | 趣味实验、科学原理 | 1-6年级 | | 特色课程 | 3D打印、编程、机器人 | 3-6年级 |
实践平台:搭建动手创造舞台
为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学校打造了多元实践平台。校内建成创客空间和科技实验室,配备3D打印机、编程设备、实验器材等,学生可在课后自由使用。校外与本地科技馆、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定期组织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真实科研场景,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资培育:强化教学支撑力量
优质的师资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学校通过“内外联动”培育师资团队:对内定期开展科技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编程、机器人等技能培训;对外聘请科技企业工程师、高校教授担任校外导师,每月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或实操指导。还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教学竞赛,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成果激励:激发持续创新热情
学校通过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和激励机制,让学生感受科技创新的价值。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设置发明创造、科技论文、机器人表演等板块,学生可展示自己的作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区级科技竞赛,近三年累计获得市级科技竞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对于优秀创意作品,学校还会协助申请专利,目前已有3项学生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认为科技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大沥实验小学通过课程、实践、师资、激励的闭环设计,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创造”,这种模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也为他们未来适应科技社会打下了基础。据统计,该校近三年参与科技社团的学生占比从30%提升至65%,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科技创新中找到了成长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