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东方商人》中贺信这一角色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典型特征?
在列强环伺、时局动荡的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者既要面对外资挤压,又要应对本土困境,他们的奋斗轨迹藏着时代的印记。贺信在剧中的经历,是否真的复刻了这一群体的共同特质?
实业救国:从“谋利”到“谋国”的理想转向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大多怀揣“实业救国”的信念,张謇、周学熙等先驱均以实业推动国家近代化。贺信在剧中的成长线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早期为改善家境投身商海,后期却将商铺扩张与国货推广结合,拒绝为外资企业代理洋货,提出“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这种从个人利益到民族大义的转变,正是近代商人“家国同构”价值观的缩影。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注意到剧中贺信常说“生意做的是人心,更是国格”,这句话精准戳中了近代商人在利益与大义间的抉择痛点——他们深知,没有国家富强,个人商业版图再大也难稳固。
诚信为本:在商海中坚守的道德底线
诚信是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立身之本。无论是老字号商铺的“童叟无欺”,还是契约精神的坚守,都体现了这一特质。贺信在剧中多次面临利益诱惑:有同行以低价劣质原料拉拢客户,有对手暗中散布谣言破坏其信誉,但他始终坚持“货真价实、秤平斗满”,甚至在遭遇资金链断裂时,宁可变卖私产也要兑现对供应商的欠款。
这种坚守并非虚构,历史上北京瑞蚨祥、上海荣氏企业等均因诚信经营得以在动荡中存续。贺信的“信”字招牌,恰是对这一传统的生动再现。
| 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典型特征 | 贺信角色表现 | |--------------------------|--------------| | 以实业推动国家近代化 | 拒绝洋货代理,扶持本土手工业 | | 坚守诚信经营原则 | 宁亏己不亏人,维护商业信誉 | | 灵活应对内外压力 | 创新经营模式,联合同行抗外资 |
夹缝求生:应对双重压力的生存智慧
近代民族工商业者面临“外资垄断”与“封建盘剥”的双重压力。贺信在剧中同样遭遇类似困境:外资洋行通过降价倾销挤压其市场份额,地方官僚以“苛捐杂税”变相勒索。他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对内联合中小商户组建商会,统一议价对抗外资;对外利用商会影响力与官府交涉,争取减税政策。
这种“抱团取暖”与“灵活博弈”的智慧,在近代中国非常普遍。1915年上海商务总会联合各行业抵制日货,正是这种集体抗争的历史印证。
创新求变:打破传统的经营突破
不同于传统商人的保守,近代民族工商业者普遍具有创新意识,从技术改良到经营模式革新均有尝试。贺信在剧中也展现了这一特质:打破“坐商”传统,主动到偏远地区开拓市场;引入账簿管理法,规范商铺收支;甚至尝试“前店后厂”模式,降低中间成本。
这些举动与历史上荣氏企业改良面粉生产技术、穆藕初引入科学管理法的实践高度契合,体现了近代商人“向新求存”的共性。
从贺信身上,我们能看到近代民族工商业者的精神群像:既有对利益的追求,更有对家国的担当;既守得住传统底线,又迈得开创新脚步。据统计,1912-1927年中国民族企业存活率不足30%,正是无数像贺信这样的商人在夹缝中坚守,才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留下了火种。这样的角色塑造,无疑是对历史群体的生动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