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春晓的“春晓”二字在诗词意境与实景景观中如何体现?
“春晓”二字除了关联季节与景致,是否还藏着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巧思?
从诗词意境来看,“春”常与生机挂钩,“晓”多含初醒之意。像古诗里“春眠不觉晓”,“晓”是晨光微露的时刻,搭配“春”,便有万物从睡梦中苏醒的朦胧诗意。东湖春晓里的“春晓”,在诗词意境中,或许就是诗人笔下“东风吹暖柳丝扬”的画面,春是暖意,晓是初光,合起来是不燥的温柔。
从实景景观来说,东湖的“春”能实实在在看到。岸边的柳树抽出嫩芽,浅绿铺在枝上;湖边的野花零星开着,粉的、白的点缀在草丛里,这都是春的模样。而“晓”的实景更具体,清晨时,东湖面上飘着薄雾,像一层轻纱罩着水面,远处的桥和亭台若隐若现;太阳刚升起来,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风一吹,水面晃得人眼亮,这就是晓时的东湖景。
我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觉得“春晓”二字妙在虚实相衬。诗词里的意境是虚的,靠想象感受;实景里的景致是实的,用眼就能看。但两者又能合在一起,想到诗词里的“春晓”,再看东湖的实景,就觉得眼前的景更有味道了。
其实不用刻意找,站在东湖边,春天的早上,风里有花香,眼里有晨光,心里念着“春晓”二字,就懂了它在诗词和实景里的体现——不过是把最舒服的春之晨,藏在了两个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