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兴华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莲花山花儿会传承人,如何将传统“花儿”唱法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新?
段兴华在传承莲花山花儿会的过程中,除了要思考如何将传统“花儿”唱法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创新,是否还需考虑怎样让这种创新后的形式被更广泛的不同年龄层受众接受呢?
深挖传统“花儿”的内核根基
要做好结合创新,首先得把传统“花儿”的精髓吃透。“花儿”有独特的歌词格律,比如常见的四句一段,讲究比兴手法,还有其特有的曲调体系,像“河州花儿”“山花儿”等不同类别各有韵味。段兴华可以先系统梳理这些传统元素,明确哪些是核心不能丢的,比如“花儿”中那种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和地域特色鲜明的唱腔特质。 就像现在很多传统艺术创新失败,多是因为没守住根本,把传统改得面目全非,所以打好传统的底子很关键。
筛选适配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
不是所有流行元素都适合和“花儿”结合。可以从节奏、编曲、乐器这几个方面入手。节奏上,“花儿”传统节奏相对自由,可适当融入流行音乐中规整的节拍,让其更符合现代听众的听觉习惯,但不能破坏原有的情感流动。 编曲方面,流行音乐常用的和声编排能丰富“花儿”的层次感,比如在保留“花儿”主唱调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和声配唱。乐器上,除了传统的三弦、板胡,可尝试搭配吉他、键盘,甚至电子合成器,但要注意比例,不能让流行乐器盖过传统乐器的风头。
| 现代元素类型 | 结合要点 | 注意事项 | | ---- | ---- | ---- | | 节奏 | 融入规整节拍 | 不破坏情感流动 | | 编曲 | 加入和声编排 | 以主唱调为核心 | | 乐器 | 搭配流行乐器 | 控制使用比例 |
借助多元渠道传播创新成果
创新后的“花儿”需要让更多人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段兴华可以和短视频平台合作,发布“花儿”与流行元素结合的片段,比如用流行旋律改编的“花儿”副歌,配上有地域特色的画面,吸引年轻网友关注。 也可以参与综艺节目,像一些文化传承类或音乐创新类的节目,在舞台上展示创新作品,借助节目流量扩大影响力。我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发现当下很多传统艺术通过这些新媒体渠道重新火起来,“花儿”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其实核心问题就在于平衡,如何在创新中既让“花儿”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其本真?这需要段兴华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调整,比如先做几个不同程度融合的小样,找不同受众试听,收集反馈再修改。毕竟艺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得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合适的路子。
从社会实际来看,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度需要通过新鲜的形式来调动,这种结合创新不仅能让“花儿”传承下去,还能让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也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