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行政区划图中,21个地级市的县级行政区划(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数量差异显著,哪些地级市的县级单位数量最多或最少?
广东省行政区划图中,21个地级市的县级行政区划(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数量差异显著,哪些地级市的县级单位数量最多或最少?为什么有些城市管理单元多,而有些却极少?
一、广东21个地级市县级单位数量概况
根据最新广东省行政区划资料,全省21个地级市所辖的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数量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级市下辖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县级单位,而有的地级市则仅有几个,甚至只有两三个。
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广东各地级市在历史沿革、区域发展、城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效能与资源配置方式。
二、县级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TOP3
| 地级市 | 县级单位总数 | 主要构成(市辖区/县/县级市) | |--------|--------------|------------------------------| | 佛山市 | 5个 | 5个市辖区(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 | | 东莞市 | 4个 | 4个市辖区(无县和县级市,全为市辖区) | | 中山市 | 5个 | 5个市辖区(无县和县级市) | | 深圳市 | 9个 | 9个市辖区(如南山、福田、宝安等) | | 广州市 | 11个 | 11个县级单位(11个市辖区,无县和县级市) |
其中,广州市以11个市辖区成为“县级单位数量最多”的代表之一,全部为市辖区,没有县和县级市。
佛山市虽然只有5个县级单位,但全部为市辖区,区域高度城市化,管理相对集中。
三、县级单位数量最少的地级市 TOP3
| 地级市 | 县级单位总数 | 主要构成 | |--------|--------------|----------| | 东莞市 | 4个 | 全部为市辖区 | | 中山市 | 5个 | 全部为市辖区 | | 珠海市 | 3个 | 3个市辖区(香洲、斗门、金湾) | | 汕头市 | 6个 | 6个县级单位(包括市辖区及1个县) | | 潮州市 | 5个 | 2个市辖区 + 1个县 + 2个县级市 |
特别说明:东莞市和中山市是目前广东仅有的两个“直筒子市”,即不设县、不设县级市,只设市辖区,其县级单位数量分别为4个和5个,属于较少的类型。
珠海市也只有3个市辖区,是广东地级市中县级单位最少的城市之一。
四、县级单位类型解析:市辖区、县、县级市、自治县
广东的县级行政区划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 市辖区:城市核心部分,行政级别与县相同,但一般属于城区,如广州的天河区、深圳的南山区。
- 县:传统农业或欠发达地区较多,目前广东保留的县已经不多,如惠来县、饶平县等。
- 县级市:由县升级而来,经济相对发达,比如普宁市、高州市等。
- 自治县:民族自治区域,广东仅有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极少数。
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地区的地级市(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普遍以市辖区为主,数量多且管理集中;而粤东西北地区仍有不少县和县级市,反映区域发展不均。
五、区域发展与县级单位数量的关系
为什么有些地级市县级单位多,有些却很少?这背后其实与城市化进程、区域经济结构、历史沿革、行政管理需求密切相关。
1. 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更倾向设立市辖区
- 如深圳、广州、佛山这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已经完成“撤县设区”,全部或绝大部分为市辖区,便于统一规划与资源调配。
- 市辖区管理更精细化,适合人口密集、功能多样的大城市。
2. 经济相对落后或农业为主的地区,保留县和县级市
- 在粤东、粤西、粤北,如梅州、河源、韶关、茂名等地,仍有不少县存在,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保留县有利于基层治理。
- 县级市通常是县域经济较为发达后的升级,如普宁、高州等。
3. 直筒子市:东莞与中山的特殊性
- 东莞与中山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不设县、不设县级市的“直筒子市”,所有区域都划分为市辖区,数量少但管理直接。
- 这种模式适合面积较小、人口密集、经济高度活跃的中小型城市。
六、现实影响:县级单位数量如何影响治理与资源分配?
县级单位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地方治理的复杂度与资源分配效率。
- 县级单位多的地级市(如广州、揭阳、江门等),往往需要更复杂的行政体系与更多财政投入,但在公共服务覆盖上更具灵活性。
- 县级单位少的地级市(如东莞、中山、珠海),行政架构简单,决策链条短,执行效率高,但可能面临发展不平衡或功能区划不足的问题。
从社会实际运行看,县级单位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优,关键在于是否匹配当地的发展阶段、人口规模与治理能力。
七、数据背后的广东行政区划现实
通过观察广东21个地级市的县级单位数量,我们可以清晰看到:
- 珠三角地区:城市群高度集中,县级单位数量多以市辖区为主,如广州11个、深圳9个、佛山5个。
- 粤东西北地区:仍保留一定数量的县和县级市,反映区域发展差异与历史路径依赖。
- 特殊类型城市:东莞、中山作为“直筒子市”,县级单位数量少,但经济活力强,是行政管理创新的代表。
从宏观治理角度看,广东正逐步通过“撤县设区”“强镇扩权”等方式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推动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
写在最后的话(来自一位关注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读者)
(我是 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每次翻看广东的行政区划图,都能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城市与乡村、发展与治理的博弈。从广州11个市辖区的繁华,到东莞4个市辖区的高效,再到某些地级市保留县制的稳妥,这些差异不仅是数字,更是社会发展的缩影。
如果你曾好奇过“为什么有些城市管那么多县,有些却只管几个区”,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解开一部分疑惑。数据之外,是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发展轨迹与治理智慧。

葱花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