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职升格为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后有哪些新的发展定位?
哈职升格为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后有哪些新的发展定位?这一转变不仅是办学层次的跃升,更意味着学校需重新锚定发展方向——它将如何对接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怎样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融合?又将通过哪些路径成为服务东北振兴的职教标杆?
从“职业”到“高等”:服务地方产业的新使命
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当前正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冰雪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哈职升格后,首要定位是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即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4大新引擎产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5大传统优势产业等),动态调整专业群设置。例如,针对哈尔滨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需求,新增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围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品牌运营,强化冰雪景观设计、智能冰雪装备维护等方向的课程开发。
这种定位的背后逻辑很清晰: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在于脱离产业,而在于更深度地嵌入产业链高端环节。与专科阶段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需培养具备复杂技术问题解决能力、技术革新能力以及一定管理协调能力的“现场工程师”,而非仅掌握基础操作的技术工人。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学生不仅要会操作工业机器人,更要能根据生产需求调试算法、优化产线流程,甚至参与设备研发改进。
从“单一培养”到“多元协同”:产教融合的深度进阶
升格后的哈职大,第二个核心定位是构建“政校企研”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不同于传统校企合作中企业“被动参与”的模式,学校将更主动对接头部企业需求,联合建立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例如,与哈尔滨电气集团共建“智能装备技术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授课,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与东北农业大学等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中高本硕”贯通培养试点,为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成长通道。
这一转变的社会意义在于: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路”,而是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通过与企业共建“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项目,学生入学即明确就业方向,企业也能提前锁定适配人才,破解“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缺口长期保持在15%左右,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正成为填补这一缺口的关键力量。
从“区域深耕”到“辐射带动”:职教模式的创新探索
作为黑龙江省首所公办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哈职大的第三个定位是打造可复制的“职教本科”样本,引领东北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计划通过输出“课程标准+实训体系+师资培训”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省内其他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职业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输出中国特色职教模式。例如,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领域,与俄罗斯相关院校共建“中俄冰雪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发适应极寒环境的装备维修技术课程,既服务本地产业,又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这一定位的现实背景是:国家正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而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需要承担起“探路者”角色。哈职大的探索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将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参考——比如如何平衡“高等性”与“职业性”的课程比重?如何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进程。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技术服务的功能拓展
除了人才培养,升格后的哈职大还将强化“技术服务平台”功能,这是其第四个重要定位。学校计划整合校内实训基地资源,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员工培训等服务。例如,针对哈尔滨周边中小机械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数控机床效率低下问题,组建师生技术团队开展设备参数优化研究,帮助企业提升产能;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为农村地区提供电商运营、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指导,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种定位的深层价值在于: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是“共生关系”。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反哺教学,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参与技术服务的过程就是积累实战经验的过程;同时,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能反哺学校建设,形成“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资源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专科到本科,哈职大的升格不是简单的“更名游戏”,而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社会功能的全面升级。无论是对接产业需求的精准定位,还是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亦或是技术服务的功能拓展,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这既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