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刘维维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他究竟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出兼具专业能力与艺术温度的歌剧人才?
刘维维作为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在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任教期间,始终以“扎根舞台实践、培育全面歌者”为核心,其教育理念既传承了传统声乐教学的严谨性,又融入了对当代歌剧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
一、从“技术打磨”到“角色共情”:表演与声乐的双向融合
传统声乐教学常聚焦于发声技巧、气息控制等基础训练,而刘维维认为,歌剧演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声音塑造角色”。他在课堂上常强调:“唱准音符只是第一步,让观众相信你是剧中人,才是歌剧艺术的灵魂。”
具体教学中,他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体系(如胸腹式联合呼吸、头腔共鸣运用),更注重将声乐技巧转化为角色表达的工具。例如,在排演《茶花女》选段时,他会引导学生分析薇奥莱塔不同阶段(欢快—挣扎—绝望)的心理变化,通过调整音色明暗、语气强弱甚至肢体语言,让技术为情感服务。这种“技巧+角色”的双重训练,使学生逐渐摆脱“为唱而唱”的机械模式,学会用声音传递人物生命力。
二、“课堂即舞台”: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歌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仅靠琴房练习难以培养真正的舞台适应力。刘维维在教学中推行“小剧场实战”模式——每学期固定安排3-4次校内微型歌剧片段展演,从剧本围读、角色分配到舞美配合全程由学生主导,教师仅担任艺术指导。
这种教学设计有三大特点:
1. 全流程参与:学生需自主完成选角、排练计划制定、服装道具协调,甚至与钢琴伴奏磨合细节;
2. 真实感营造:微型剧场还原正式演出的灯光、音响环境,要求演员在聚光灯下保持声音稳定性与情感投入;
3. 即时反馈机制:每场演出后组织师生研讨会,从观众视角分析“哪些唱段打动了人”“哪些细节破坏了代入感”。
据往届学生回忆,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他们提前适应了职业歌剧演员的工作节奏,许多人在毕业前就已具备独立完成中小型歌剧角色的能力。
三、传统根基与多元视野:文化厚度决定艺术高度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歌剧艺术的多元发展,刘维维始终强调“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学习路径。他认为,优秀的歌剧演员既要精通西方经典剧目的演绎规范(如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也要深入了解中国歌剧的文化基因(如《白毛女》《原野》中的民族音乐元素)。
在课程设置上,他特别增设“中外歌剧比较研究”专题课,通过对比《图兰朵》与《木兰诗篇》中相似主题(爱情与家国)的不同处理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他鼓励学生研习戏曲身段、民族唱法中的润腔技巧,并将这些元素融入西方歌剧角色的细节设计中——比如用京剧念白的顿挫感强化宣叙调的叙事性,或借鉴越剧的柔美手势丰富抒情唱段的肢体表达。这种跨文化的艺术碰撞,帮助学生跳出单一范式的局限,形成更具辨识度的表演风格。
四、因材施教:每个声音都是独特的艺术品
在刘维维的课堂上,“标准化培养”从来不是目标。他始终相信,每位学生的嗓音条件、性格特质与艺术感悟力各不相同,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方式。
他的教学方法灵活而细致:
- 对嗓音条件优越但缺乏自信的学生,他会通过“角色代入法”激发表演欲(例如让高音能力强的学生尝试《今夜无人入睡》这类需要爆发力的咏叹调);
- 对技术扎实但情感表达单薄的学生,则要求其多读文学原著、观看话剧演出,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共情能力;
- 甚至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专门设计“独白式练声”——在无观众环境中反复揣摩角色内心独白,逐步建立舞台安全感。
这种“一人一策”的培养思路,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他的指导下突破瓶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键问题问答与对比:刘维维教育理念的核心要素
| 常见疑问 | 刘维维的实际做法 | 与传统教学的差异点 |
|-------------------------|----------------------------------------------------------------------------------|----------------------------------------|
| “是否只注重声音技术?” | 技术训练占比约40%,剩余60%用于角色分析、舞台实践与文化拓展 | 打破“唯技术论”,强调综合艺术素养 |
| “学生多久能上台演出?” | 每学期至少1次公开表演机会,从片段展演到完整剧目逐步进阶 | 改变“先学满再实践”的滞后模式 |
| “如何对待不同基础学生?”| 根据嗓音条件、性格特点定制训练方案,拒绝“一刀切”模板 | 实现个性化培养,挖掘个体独特潜力 |
从声乐教室到微型剧场,从西方经典到民族歌剧,刘维维的教育理念始终围绕着“培养有灵魂的歌剧演员”这一核心。他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告诉学生:歌剧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人性、文化与生命的深刻诠释。这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教学方式,正为我国歌剧艺术输送着一批批既有专业功底又有艺术情怀的新生力量。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