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廷荃培养年轻爵士萨克斯演奏者时有哪些独特的教学理念? 他如何将实战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方法?
陆廷荃作为国内爵士萨克斯领域的资深演奏家与教育者,其教学理念始终围绕“让音乐回归真实表达”展开。面对年轻演奏者普遍存在的“技巧娴熟却缺乏灵魂”的困境,他并未局限于传统学院派的标准化训练,而是结合自身三十余年舞台实践,提炼出一套兼顾技术夯实与个性释放的培养体系。这套理念不仅关注乐器操作的精准度,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即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乐手亟需突破的成长瓶颈。
一、从“模仿模板”到“拆解逻辑”:打破标准答案的禁锢
传统教学中,学生常被要求模仿大师录音的音色、节奏甚至乐句处理,形成“标准答案式”的学习惯性。陆廷荃敏锐意识到,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提升基础能力,却会扼杀演奏者的独立思考。他的课堂里,经典曲目不是用来复刻的标本,而是解剖的样本:带学生逐段分析某段即兴中为何选择特定音阶、某个转调为何在此处产生张力,甚至拆解大师演奏时手指的细微移动与气息配合。
例如讲解Charlie Parker的经典乐句时,他不会直接让学生背诵旋律,而是先问:“这段十六分音符跑动里,哪几个音承担了和声骨架?哪些是装饰性的色彩音?”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原来炫目的技巧背后,是对和声功能的精准把控与音乐情绪的自然流露。这种“拆解逻辑”的训练,让学生摆脱了对权威的盲目追随,转而培养出“为什么这样处理”的追问能力。
二、舞台即课堂:在真实场景中锻造应变能力
“录音棚里的完美演奏,抵不过一场Live中的突发应对。”这是陆廷荃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将教学场景延伸至小型演出、开放麦甚至街头即兴,让学生在真实观众面前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某次教学实践中,一位学生因紧张导致前奏进错调,陆廷荃没有中断演出,而是现场示范如何通过临时调整和声走向“圆回来”,并事后带着学生复盘:“失误不是终点,如何用音乐逻辑化解意外才是关键。”
这种“问题导向”的实战教学,涵盖三大核心模块:
| 模块 | 常见场景 | 训练目标 |
|---------------------|---------------------------|------------------------------|
| 即兴反应力 | 突发和声变化/乐手配合失误 | 快速调整动机发展路径 |
| 观众共鸣力 | 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听众 | 通过音色控制与节奏松紧传递情绪 |
| 设备适应力 | 不同品牌萨克斯/麦克风搭配 | 掌握气息与口型的灵活补偿技巧 |
当学生经历过“演砸了但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他们对音乐的掌控便从“肌肉记忆”升维为“思维本能”。
三、个性化培养:拒绝流水线式的“优秀模板”
陆廷荃的教室里没有“统一进度表”。他会花大量时间观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听觉偏好甚至日常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天生对蓝调音阶敏感,有的则更擅长处理拉丁律动;有的习惯通过听觉模仿学习,有的则需要视觉化的乐谱辅助。基于这些观察,他为每位学生定制“成长路线图”:对偏重技术的学生,加重复杂节奏型的拆解训练;对情感表达细腻但技术薄弱的学生,则通过简化乐句降低难度,先建立自信再逐步进阶。
更特别的是,他鼓励学生发展“非爵士元素”的个人标签。有位学生热爱摇滚乐,陆廷荃便建议其尝试将电吉他的失真音色模拟融入萨克斯演奏,最终形成了融合摇滚张力的独特风格;另一位学生受戏曲影响较深,他引导其在即兴中加入滑音与装饰音的戏曲化处理,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这种“立足本体,兼容并蓄”的培养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语言。
四、技术为舟,情感为舵:平衡“硬功夫”与“软表达”
“没有技术的情绪是空洞的,没有情绪的技术是冰冷的。”陆廷荃始终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基础训练阶段,他对气息控制、音准稳定性、运指流畅度的要求近乎苛刻——比如要求学生用不同力度吹奏长音时,音高波动不超过半音的十分之一;即兴练习时必须严格遵循和声框架,避免“为炫技而跑调”。但这些严格背后,始终贯穿着一条柔性的主线:所有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人”的表达。
他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一段悲伤的旋律,有人用黯淡的小调音阶能让人落泪,有人却只弹出机械的哀鸣,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理解“悲伤”背后的故事——是失去的遗憾,还是思念的温柔?因此在高级阶段的教学中,他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动机:“想想你最难忘的一次离别,那个瞬间的心跳节奏、呼吸频率,就是你音乐里最真实的动机。”当技术训练与生活感知紧密联结,演奏便不再是音符的堆砌,而是生命的对话。
在爵士萨克斯的传承之路上,陆廷荃的教学理念像一把钥匙——它既打开了技术精进的大门,更唤醒了年轻演奏者内心对音乐的热爱与勇气。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问“我该怎样弹得像大师”,而是开始探索“我能怎样弹出自己的声音”,这或许正是他教学方法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