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兴花鼓”的传承与创新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江苏泰兴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兴花鼓”的传承与创新中有哪些具体举措?除了常规保护手段外,当地还通过哪些特色方式让这项百年艺术真正“活”在当下、“火”进生活?
江苏泰兴在国家级非遗项目“泰兴花鼓”的传承与创新中有哪些具体举措?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兴花鼓”是泰兴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它起源于清代,以“三门六扇”阵型、欢快活泼的曲调、灵动诙谐的表演闻名,曾是当地节庆、婚嫁等场合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艺术面临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等挑战。为了让这朵“民间艺术之花”持续绽放,泰兴从“守根脉”到“开新枝”,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一、扎根民间:让传承人“带得动”,让学艺路“走得通”
传承的核心是人。泰兴首先聚焦“人”的问题,构建了“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传承体系。
一是“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双向培育。 当地政府认定了多位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如已故传承人张巧英等),通过“师带徒”模式,手把手教授基本功(如“颠颤步”“甩巾转鼓”等标志性动作);同时挖掘民间老艺人,将散落在乡村的“家庭式传承”纳入保护网络,比如黄桥镇的王秀兰老人虽年过八旬,仍坚持每周到社区教孩子们打基础动作。
二是“非遗进校园”常态化。 泰兴将花鼓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市文化馆联合教育局编写了《泰兴花鼓少儿教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兴趣班,由传承人定期授课。目前,已有超过20所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培养“小传承人”超3000人。一位家长反馈:“孩子学了花鼓后,不仅更了解家乡文化,还变得更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二、创新表达:让老艺术“穿新衣”,让年轻人“愿意看”
传统艺术要焕发新生,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破圈”。泰兴通过“传统+现代”的融合,让花鼓更贴近当代审美。
一是舞台形式的现代化改编。 当地将原有时长半小时的传统表演压缩为5-8分钟的“精华版”,加入灯光特效、LED背景(如展示泰兴银杏林、古运河等本土元素),并调整舞蹈队形——保留“三门六扇”的核心框架,但增加了双人互动、高难度托举等动作,让表演更具观赏性。例如,2023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中,泰兴花鼓的创新编排片段收获了全网超百万点赞。
二是跨界融合的“花鼓+”尝试。 泰兴推动花鼓与流行音乐、国潮服饰结合:与本地音乐人合作创作了《花鼓新唱》,用电子民乐重新编曲;在旅游旺季,组织演员穿着改良版传统服饰(保留红绸、绿巾等元素,搭配简约汉服剪裁)在景区表演;甚至尝试“花鼓说唱”,用方言讲述泰兴名人故事(如丁文江、吴贻芳),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了解地方文化。
三、活态传播:让非遗“走出去”,让记忆“留下来”
传承不仅是“守住”,更要“传播”。泰兴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花鼓的影响力。
线上传播:短视频+直播“破圈”。 当地文化馆开设了“泰兴花鼓小课堂”抖音账号,发布教学短视频(如“3分钟学会颠颤步”“花鼓道具制作揭秘”),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50万;疫情期间,传承人通过直播带观众“云看排练”“云学动作”,吸引了不少外地网友留言:“原来我们老家也有这么好看的舞蹈!”
线下推广:融入生活场景。 泰兴将花鼓表演嵌入各类活动——春节庙会、乡村旅游节、社区邻里节等场合必安排花鼓节目;在鼓楼广场、羌溪花园等市民休闲区设置“花鼓角”,每周六上午有固定展演;甚至将花鼓元素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市文化馆外墙绘制了花鼓主题壁画,公交站台的公益广告也选用了花鼓表演照片。
四、产业联动:让非遗“能造血”,让传承“可持续”
要让非遗真正“活下去”,必须解决“靠什么养活”的问题。泰兴探索了“非遗+文旅”“非遗+文创”的产业路径。
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黄桥古镇、祁巷村等旅游景区,游客可以参与“花鼓小课堂”(半小时体验课收费20元),还能观看实景演出(如《花鼓迎宾》);部分民宿推出“花鼓主题房”,房间内装饰有花鼓图案,睡前故事是花鼓传说。数据显示,这类文旅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超百万元/年。
文创开发:让记忆“可带走”。 当地企业开发了花鼓主题文创产品——迷你花鼓摆件(可敲击发声)、印有花鼓图案的笔记本、T恤,甚至与奶茶店合作推出“花鼓特饮”(杯身贴花鼓贴纸)。这些产品既保留了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消费习惯,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从“口传心授”到“数字传播”,从“乡村舞台”到“国际舞台”,泰兴对“花鼓”的传承与创新,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激活。当老艺人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韵律,当孩子们的笑声伴着鼓点飞扬,当游客的镜头记录下这一抹鲜艳的红绿——泰兴花鼓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融入当代生活的“活文化”。这种“既守得住传统,又跟得上时代”的实践,或许正是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分析完毕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