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学院图书馆的“吕梁文库”特色馆藏目前包含哪些地方文献资源? 该馆藏是否还收录了吕梁非遗技艺的原始手稿或口述记录?
吕梁学院图书馆的“吕梁文库”特色馆藏目前包含哪些地方文献资源?
该馆藏是否还收录了吕梁非遗技艺的原始手稿或口述记录?
【分析完毕】
探秘吕梁学院图书馆"吕梁文库":这些地方文献资源藏着多少吕梁故事?
走进吕梁学院图书馆三楼的特藏区,棕褐色实木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线装书与现代精装本交错摆放,玻璃展柜里泛黄的旧报纸与彩色印刷的地方画册相映成趣——这里便是备受师生关注的"吕梁文库"。作为山西省高校首个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文献库,它像一部立体的"吕梁百科全书",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编织成网。但若你问这个文库具体收藏着哪些地方文献资源,答案远比想象中更丰富多元。
一、地方志书:穿越时空的吕梁档案
在文库最显眼的位置,整面墙的深蓝色书脊标注着"吕梁地区各市县志"的字样。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完整收录了从清代康熙《永宁州志》到2020年版《吕梁市志》的全套地方志文献,其中康熙年间手抄本《宁乡县志》更是镇馆之宝。这些志书不仅记载着各县建置沿革、山川地貌,更藏着鲜为人知的民俗密码:比如临县伞头秧歌的早期唱词谱例、中阳剪纸"抓髻娃娃"的原始纹样图解,都在志书"艺文志""风俗篇"中得以保存。
| 志书类型 | 收录年代跨度 | 特色内容举例 | |----------------|----------------|-------------------------------| | 综合性地方志 | 清代至当代 | 县域建制变迁、重大历史事件 | | 专业志 | 1950年代至今 | 煤炭开采史、黄河水利工程记录 | | 村镇志 | 1980年代后编纂 | 某个村庄家族迁徙、方言语音谱系|
二、民间文书:百姓生活的活态记录
翻开泛着墨香的旧账本,1937年碛口商号"万盛隆"的流水账目清晰可见:每笔货物进出都标注着"黑豆每石三元八角""生铁每担二两五钱",这些数字背后是晋商驼队穿越吕梁山的贸易密码。文库特别设立了"民间文书专区",收藏着土地契约、婚书分单、商业账簿等珍贵原件,其中最早的明代万历年间地契,用毛笔小楷写着"东至圪垯梁,西临黄河岸"的界址描述,为研究古代土地制度提供了实证。
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些手写的家族谱牒,某本清道光年间的《王氏家谱》里夹着张红纸,上面歪歪扭扭记着:"嘉庆二十三年冬,大雪封山,祖母采野菜救全家七口"。这类充满人情味的细节记录,在正史中往往难觅踪影。
三、非遗文献:传统技艺的文字印记
在非遗专题书架前驻足,你会看到吕梁非遗项目的"立体档案":不仅有《孝义皮影戏音乐集成》《临县道情剧本选》这样的出版物,更有老艺人口述整理的录音脚本原件。比如国家级非遗"中阳剪纸"传承人武一生老人的创作手记,用铅笔在毛边纸上勾勒出"鱼戏莲"图案的12道刀法步骤;"离石弹唱"的老唱片说明书上,还留着1958年民间艺人即兴填词的墨水痕迹。
文库工作人员透露,他们近年重点收集了濒危技艺的原始资料:包括已经消失的"柳林碗托"古法制作流程图解、"汾阳地秧歌"老艺人的身段笔记,甚至某村庙会祭祀时的祝文抄本。这些文献与实物展品相互印证,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
四、红色文献:革命老区的精神档案
作为革命老区,吕梁的红色文献尤为珍贵。文库设有独立展柜陈列《抗战日报》合订本,1942年5月25日的报纸头版刊登着"左权将军殉国"的讣告,旁边配着吕梁军民悼念活动的照片。更难得的是战时手写文件复制品:比如1940年晋绥边区某村农会分配公粮的会议记录,用毛笔写着"张三家五口,分粗粮十八斤;李寡妇带两娃,多给三斤"。
当代红色文献同样丰富,《吕梁英雄传》不同版本的初稿修改稿、作家马烽在离石下乡时的采访笔记,都真实记录着文学创作与时代脉搏的共振。这些文献让参观者得以触摸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温度。
五、当代地方出版物:发展变迁的见证
文库最新收录的2023年版《吕梁转型发展案例集》,收录了某焦化厂技术改造的详细报告、红枣深加工产业链调研数据,这些看似枯燥的经济文献,实则是解读当代吕梁的密钥。教育类文献中,《吕梁方言发音图谱》用国际音标标注着各个县域的语音差异,比如离石话"喝水"读作"hē fǔ",汾阳话"馒头"叫"馍馍儿",这些语言标本为方言保护提供学术支撑。
特别设置的"校友文库"专区,收藏着吕梁学院教师关于地方研究的专著:从《吕梁古建筑装饰艺术》到《晋西民俗体育调查》,这些成果既源于学术研究,又反哺着地方文化建设。
当夕阳透过图书馆的落地窗洒在书架上,那些或厚重或轻薄的纸张仿佛被赋予生命。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吕梁儿女共同的精神原乡。下次当你站在"吕梁文库"的检索电脑前输入关键词时,或许会发现某个被遗忘的家族故事、某项濒危技艺的传承线索,正静静等待与你相遇——这或许就是地方文献资源最动人的力量:让过去照亮未来,让乡愁找到归宿。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