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老师在被实名举报后删除全网账号并更名,其后续是否需要对因虚假宣传导致的消费者退费纠纷承担法律责任? 乔老师在被实名举报后删除全网账号并更名,其后续是否需要对因虚假宣传导致的消费者退费纠纷承担法律责任?这背后删除简述,描述这两个字究竟藏着怎样的法律责任逻辑?
在当下知识付费与线上培训火爆的时代,各类“名师”“专家”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课程,其中不乏夸大效果、虚构资质的虚假宣传行为。一旦被实名举报,部分人选择紧急删除全网账号、更改昵称试图“隐身”,但消费者因受误导购买课程后要求退费的纠纷却不会随之消失。乔老师的案例并非个例——有人花高价报名“包过班”却发现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有人被“行业顶级导师”的头衔吸引后发现对方资质存疑,当这些消费者试图维权时,却发现授课者账号已注销、身份信息难追溯,那么此类情况下,责任真的能随着账号删除而“一键清零”吗?
一、法律视角:账号删除≠责任免除,主体身份是关键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判断乔老师是否需承担退费责任,核心在于其行为是否构成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以及消费者能否举证其与乔老师之间存在合同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包括虚假宣传),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也禁止经营者对商品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这里的“经营者”并不局限于注册公司,个人通过网络平台有偿提供课程服务并收取费用,同样属于“经营者”范畴。
即便乔老师删除了所有社交账号、更改了公开昵称,只要消费者能提供以下任一证据,即可锁定责任主体:
- 课程购买记录(如转账凭证、支付平台订单,显示收款方为乔老师本人或关联账户);
- 课程宣传内容截图(如乔老师账号发布的课程介绍视频、文字承诺,可公证固定证据);
- 沟通记录(如与乔老师私信、直播连麦时的承诺录音或文字整理);
- 第三方平台备案信息(如课程发布平台留存的账号绑定手机号、身份证验证信息等)。
换句话说,账号删除只是切断了公开传播渠道,但无法抹去已形成的交易事实和法律责任链条。若乔老师无法证明自己并非实际授课人或宣传主体,消费者仍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其退款并赔偿。
二、实务难点:消费者如何突破“隐身维权”困境?
现实中,许多消费者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找不到人”——账号注销后无法直接联系,更名后原身份信息难以追溯,甚至收款账户可能是第三方支付工具或他人代收。针对这类情况,可通过以下步骤提高维权成功率:
1. 固定电子证据
立即对乔老师此前发布的所有宣传内容进行截图、录屏(包括课程宣传文案、承诺效果的语音/视频、账号主页信息),并通过公证处进行证据保全(公证费用通常由败诉方承担)。同时保存支付凭证(如支付宝/微信转账记录、银行卡流水),备注清楚款项用途(如“乔老师XX课程学费”)。
2. 追踪身份线索
若支付账户直接显示乔老师姓名或关联手机号,可直接向平台申请披露收款方信息;若通过第三方(如某教育机构代理)付款,可要求代理方提供与乔老师的合作协议。可尝试通过课程宣传中的背景信息(如提到的工作单位、合作品牌)反向查询关联线索。
3. 多渠道投诉施压
向消费者协会(12315)、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教育培训类投诉)、网信办(针对网络虚假宣传)同步举报,提供完整证据链。监管部门介入后,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账号数据或要求平台配合提供账号注册信息,大幅降低“找人难”问题。
4. 法律诉讼兜底
若协商无果,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主张“虚假宣传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要求解除合同并退费。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若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法院通常会综合宣传内容与实际服务的差距、消费者的实际损失(如时间成本、预期收益)等因素判决退款及赔偿。
三、行业警示:虚假宣传的“隐形成本”远超想象
乔老师的案例给所有线上从业者敲响警钟:试图通过删除账号逃避责任,不仅无法真正“隐身”,反而可能加重法律后果。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网络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202X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的教育培训类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超X%,多地已建立“网络经营者黑名单”制度,恶意规避责任的个人可能被列入信用惩戒体系;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电子证据的固定技术日益成熟,即便账号删除,历史数据仍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恢复。
更重要的是,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道。线上课程的核心竞争力应是真实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服务质量,而非夸大其词的包装。与其事后焦虑“会不会被追责”,不如事前严守法律底线——明确标注课程效果限制条件、如实展示师资资质、提供合理的退费规则,才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
| 常见问题 | 关键结论 | 操作建议 | |---------|---------|---------| | 删除账号后是否不用负责? | 否,法律责任基于行为事实,与账号是否存在无关 | 消费者可通过证据锁定责任人 | | 没有直接合同能维权吗? | 可,支付凭证+宣传内容可构成事实合同关系 | 保存转账记录与宣传截图 | | 找不到收款人怎么办? | 通过平台披露信息或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 向支付平台、网信办提交举报 |
乔老师在被实名举报后删除全网账号并更名,其后续是否需要对因虚假宣传导致的消费者退费纠纷承担法律责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法律不会因“隐身”而豁免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始终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需清醒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诚信才是最好的“护身符”。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