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洲因云浮市遏制“两高”项目失职被诫勉处理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该事件背后是否涉及政策执行漏洞或监管责任划分不清?
刘洁洲因云浮市遏制“两高”项目失职被诫勉处理的具体细节是什么?
该事件背后是否涉及政策执行漏洞或监管责任划分不清?
刘洁洲因云浮市遏制"两高"项目失职被诫勉:从问责看地方产业转型的监管困境
近日,广东省云浮市原相关负责人刘洁洲因在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工作中存在失职行为,被纪检监察机关给予诫勉处理。这一案例不仅折射出地方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过程中的执行难点,更暴露了传统工业城市转型中普遍存在的监管矛盾。
一、事件背景:"两高"项目为何成为治理焦点?
"两高"项目指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建设项目,这类项目往往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单位产值能耗显著高于新兴产业。202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云浮市作为广东传统工业基地,钢铁、水泥、陶瓷等产业占比曾超过40%,其转型压力尤为突出。
核心矛盾点在于:一方面,部分"两高"项目能快速拉动GDP和就业;另一方面,这类项目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直接冲突。刘洁洲作为时任分管工业的负责人,其履职情况直接影响当地产业政策的落地效果。
二、失职细节披露:监管链条的薄弱环节
根据公开通报及内部文件梳理,刘洁洲的失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项目准入审核流于形式
- 案例:某钢铁企业扩建项目中,环评报告显示单位产品能耗超标12%,但当地工信部门仍以"历史遗留产能置换"为由简化审批流程。刘洁洲作为分管领导,未对异常数据提出质疑。
- 制度漏洞:当时云浮市尚未建立"两高"项目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部分已淘汰产能通过"技改"名义重新包装上马。
2. 能耗数据监测缺失
- 关键事实:2022年省级督查发现,云浮市上报的规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比实际监测值低18%,涉事企业均集中在刘洁洲分管的园区内。
- 技术短板:部分企业安装的能源计量设备未联网监管平台,人工填报数据存在操作空间。
3. 整改督办力度不足
- 典型事件:某水泥厂因氮氧化物排放超标被责令停产整治,但在刘洁洲签字同意后,该企业仅减产30%即恢复生产。
- 责任传导:基层环保执法人员反映,市级层面存在"重招商轻监管"倾向,对违规项目处罚标准不统一。
| 失职表现 | 具体案例 | 涉及企业类型 |
|-----------------|--------------------------|--------------------|
| 审批把关不严 | 钢铁项目能耗超标审批通过 | 传统制造业 |
| 数据监管失效 | 能耗上报数值与实际偏差18% |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 |
| 整改执行打折 | 水泥厂未达标复产 | 高排放建材行业 |
三、诫勉处理的警示意义
诫勉作为介于批评教育与纪律处分之间的问责方式,既体现了"惩前毖后"的执纪原则,也为类似案例划定了行为边界。
1. 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地方实践中,"两高"项目往往牵涉税收、就业等现实利益。某地招商干部坦言:"淘汰一个日产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直接影响200个家庭生计。"这种矛盾在欠发达地区更为尖锐。
2. 监管能力的系统性提升需求
- 技术层面:需加快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如利用卫星遥感核查违规产能。
- 机制层面:推行"能耗双控"与干部考核挂钩制度,某省已试点将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纳入党政领导晋升评价体系。
四、同类问题的破解路径
结合多地实践经验,遏制"两高"项目失职需要多维发力:
1. 前置预防:构建"三线一单"硬约束
- 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禁止开发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周边严禁新建燃煤项目。
- 环境质量底线:设定PM2.5年均浓度等刚性指标,倒逼产业选择。
2. 过程管控: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
- 事前评估:强制开展碳排放影响评价,某新区要求新上项目万元产值能耗不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
- 事中监控:安装智能电表实时传输数据,异常波动自动触发预警。
3. 事后追责:建立"双公示"制度
- 典型案例曝光:定期公布违法违规企业名单,某市已对12家偷排企业实施环保信用降级。
- 官员责任追溯:实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调离岗位不影响责任认定。
五、面向未来的转型思考
云浮案例给其他工业城市的启示在于:产业转型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需要精准施策的系统性工程。
- 新兴产业培育:某资源型城市通过发展光伏组件制造,三年内将新能源产业占比从7%提升至29%。
- 传统产业升级:推广氢能炼钢、电窑炉等低碳技术,某陶瓷产区单位产品能耗下降23%。
当政策执行的刚性约束与地方发展的柔性诉求碰撞时,如何找到平衡点?这不仅是刘洁洲个案引发的思考,更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分析完毕】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