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理研与中国科研机构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有哪些合作项目? 日本理研与中国科研机构在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有哪些合作项目?这两个亚洲顶尖科研力量究竟在哪些具体领域展开了实质性技术协作?
日本理研(理化学研究所)作为日本最权威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在超导量子比特、量子算法优化等领域拥有深厚积累;中国近年来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等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构成了全球量子研究的“东方力量”。当这两股科研洪流交汇时,双方的合作并非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而是聚焦于具体技术瓶颈的联合攻关。以下从公开信息与行业动态中梳理出的合作脉络,或许能解答读者的核心关切。
一、合作背景:为何需要跨国联合攻关?
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是典型的“长周期、高投入、多学科交叉”领域,其技术难点涉及量子比特的稳定性控制、量子门操作的精确度提升、大规模量子系统的纠错机制构建等。单个国家或机构很难在所有环节形成绝对优势——日本在超导材料工艺与低温电子学控制上有传统强项,中国在光量子调控与超大规模量子网络实验平台建设上经验丰富。这种互补性构成了双方合作的基础逻辑。
更现实的驱动因素来自国际竞争压力。美国、欧盟均已启动国家级量子计算旗舰计划,投入数百亿欧元级资金抢占技术制高点。中日作为亚洲科研主力,通过资源共享与技术协同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突破周期,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全球科技博弈的现实策略。
二、已知合作项目全景扫描
尽管中日科研机构间的合作通常以“联合实验室”“学者互访”“论文共同署名”等形式展开,但通过梳理近五年双方发表的量子计算领域论文、参与的学术会议以及公开的合作协议,仍可归纳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方向:
| 合作类型 | 具体内容 | 涉及中方机构 | 进展阶段 | |------------------|--------------------------------------------------------------------------|----------------------------|----------------| | 超导量子芯片联合设计 | 围绕“如何提升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这一核心问题,双方团队共同优化约瑟夫森结制备工艺,日本理研提供高纯度铌材与极低温测试环境,中方负责芯片架构设计与量子态操控算法适配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原型芯片已通过初步测试 | | 量子算法优化协作 | 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如分子模拟、金融风险预测),中日团队联合开发混合经典-量子算法,通过中国团队的实际业务数据验证日本提出的误差抑制方案 |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 已应用于小规模实验场景 | | 量子通信与计算融合实验 | 结合中国在量子密钥分发(QKD)领域的领先优势,双方探索“量子通信网络支撑下的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在合肥与东京之间搭建了实验性链路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 | 完成首阶段数据传输测试 |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大多通过“非官方但受政策鼓励”的民间学术渠道推进。例如,日本理研与中科院的学者常借国际学术会议(如IEEE量子计算国际研讨会)建立联系,随后以“联合研究小组”名义申请双方机构的内部科研基金;部分项目则依托“中日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等政府间框架获得间接支持。
三、技术攻坚中的关键突破点
在具体合作项目中,双方团队聚焦了几个制约量子计算机实用化的“卡脖子”问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 量子比特的长期稳定性
超导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即保持量子态的时间)直接影响计算精度。日本理研在极低温环境控制(接近绝对零度的毫开尔文级)上拥有成熟技术,其研发的稀释制冷机可将环境噪声降至极低水平;中国团队则通过改进量子比特的电路布局与材料纯度(如采用国产高纯度铝替代部分进口材料),将单比特门的操作误差率从千分之几降低至万分之三左右。双方联合发表的论文显示,经过优化的超导量子芯片在90微秒内保持了超过99.2%的量子态保真度。
2. 大规模量子系统的纠错难题
要实现真正有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需要将量子比特数量扩展到数千甚至百万级,但每增加一个比特都会引入新的噪声源。中日团队尝试将中国的“拓扑量子编码”理论与日本的“表面码纠错”方案结合,通过分层纠错机制降低系统复杂度。中科大团队提供的实验数据显示,在16比特的测试平台上,联合纠错方案使逻辑比特的错误率比单一物理比特降低了两个数量级。
3. 量子软件与硬件的协同适配
量子计算机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实际应用中,而这需要硬件性能与软件算法的精准匹配。日本理研开发的量子编程语言“QASM-J”与中国团队优化的“QPanda”框架实现了部分指令集兼容,双方共同编写了一套适用于超导与光量子混合架构的基准测试程序,帮助开发者更高效地评估算法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表现。
四、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
从当前合作基础看,未来中日量子计算领域的协作有望向更深层次延伸:
- 低温电子学器件联合研发:日本在极低温传感器与微波控制电路上的技术,与中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能力结合,或可加速专用量子控制芯片的国产化进程。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应用落地:针对制药行业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新能源材料筛选等具体场景,双方可联合开发“量子加速模块+经典超算”的混合计算平台,缩短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路径。
- 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常态化:通过设立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定期举办双边量子计算工作坊,为长期合作储备跨文化背景的专业人才。
五、读者关心的核心问题解答
Q1:为什么没有看到官方宣布的大型合作项目?
量子计算属于敏感的前沿科技领域,涉及国家安全与技术主权,中日双方更倾向于通过“小步快跑”的灵活合作模式降低政治敏感性。目前多数项目以学者个人或院系层面的联合研究为主,但实际技术交流的深度已远超表面形式。
Q2:普通公众能从这些合作中受益吗?
短期内,合作成果可能不会直接转化为消费级产品,但长远来看,量子计算在气象预测、药物研发、密码安全等领域的突破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中日合作加速技术进步,本质上是为人类的共同福祉积累科学资本。
Q3: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中国城市参与合作?
已有迹象表明,除北京、合肥等传统科研重镇外,上海(依托量子国家实验室)、深圳(拥有华为、腾讯等科技企业的算力支持)等地的高校与企业正积极对接日本理研的相关团队,区域性的合作网络正在逐步成型。
从实验室里的芯片测试到学术会议的思维碰撞,从单一技术的联合优化到跨学科的应用探索,日本理研与中国科研机构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的合作,既是科学精神的自然延伸,也是全球化时代科研协作的典型样本。当两个国家的智慧共同聚焦于同一难题时,那些看似遥远的“量子未来”,或许会比预期更早到来。

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