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整人大赏中哪些整人环节因危险性引发过争议?是否有艺人因此受伤的案例?
日本整人大赏作为国民级综艺IP,凭借夸张的整蛊桥段长期占据收视榜首,但部分环节因突破安全边界引发舆论震荡。从高空坠落到暴力殴打,从极端环境暴露到心理压迫实验,节目组为追求“真实反应”屡次将艺人推向危险边缘——这些看似搞笑的整蛊背后,实则暗藏骨折、脑震荡甚至生命威胁的风险,而艺人群体中也不乏因节目受伤的公开案例。
一、高争议性整人环节拆解:哪些设计踩中了安全红线?
日本整人大赏的经典整蛊常以“突发意外”为剧本核心,但部分环节的设计明显超出合理范畴。通过梳理近十年被观众投诉最多的案例,可归纳出四类高风险操作:
| 整蛊类型 | 典型场景举例 | 直接风险点 | |------------------|---------------------------------------|------------------------------| | 高空坠落类 | 假电梯故障坠落、屋顶突然塌陷 | 脊椎损伤、头部撞击 | | 暴力冲击类 | 假意殴打、突然推下斜坡 | 骨折、软组织挫伤 | | 极端环境类 | 零下10℃冰屋过夜、高温桑拿房超时停留 | 体温过低/过高、热射病 | | 心理压迫类 | 假装亲人重病、伪造犯罪现场审讯 | 急性应激障碍、情绪崩溃 |
其中“假电梯坠落”是最具代表性的争议环节:节目组将艺人诱入特制电梯轿厢,待其站定后突然释放制动装置,营造自由落体假象。尽管轿厢底部装有缓冲垫,但2018年某偶像组合成员因下落瞬间本能蜷缩,导致颈椎过度弯曲引发短暂性麻痹;更早的2015年案例中,资深谐星因缓冲垫偏移撞到轿厢壁,造成肋骨骨裂。
二、艺人受伤真实案例:那些被轻描淡写的“节目效果”
尽管节目组常以“全程有医疗团队待命”“意外均在可控范围”为由辩解,但公开报道中的受伤事件远比官方声明严重:
-
山崎弘也(UNJASH成员)
在2016年的“暴雨山洪逃生”环节中,艺人需从模拟泥石流坡道滑下,原本设计的缓坡因道具故障变成近乎垂直的滑道。山崎因惯性冲出安全网边缘,右臂大面积擦伤伴韧带撕裂,事后坦言:“当时以为真的会摔断骨头。” -
Becky(混血女星)
参与2019年“恐怖医院惊魂”企划时,被安排独自进入布满特效血迹的病房,工作人员通过隐藏扬声器播放尖锐尖叫。Becky因极度恐慌撞翻输液架,头部磕到金属边角导致头皮缝合7针,节目播出时该片段被全部删减。 -
千鸟大悟(搞笑艺人)
2020年“高空消防梯挑战”中,艺人需在无保护措施情况下攀爬15米高楼外置梯子,期间工作人员突然摇晃梯身制造危机感。大悟中途抓握不稳坠落至气垫边缘,腰椎压缩性骨折休养三个月,成为该节目首次被证实需住院治疗的案例。
三、争议背后的行业反思:娱乐边界究竟在哪?
面对频发的安全事件,日本社会对整人综艺的伦理讨论逐渐升温。观众质疑集中在三个维度:
- 知情同意的真实性:艺人声称录制前仅被告知“特殊体验”,对具体危险环节毫不知情;
- 保护措施的虚设性:所谓医疗团队多驻守后台,紧急情况响应速度存疑;
- 价值导向的偏差性:通过制造恐惧和痛苦获取笑料,是否违背媒体社会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放送伦理·番组向上机构(BPO)曾在2021年发布特别报告,指出“过度追求视觉刺激的整蛊可能诱发青少年模仿危险行为”。此后部分电视台调整策略,例如将“直接人身伤害”类整蛊替换为“恶作剧式惊喜”(如伪装明星突袭、夸张道具互动),但收视率亦随之下降约15%-20%。
四、观众视角: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类综艺?
对于热衷观看整人综艺的群体,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1. 当捧腹大笑的同时,是否意识到镜头背后的真实风险? 2. 艺人为职业需求被迫涉险,这种“牺牲”是否值得鼓励? 3. 娱乐节目的底线究竟该由谁定义——制作方、监管部门还是观众反馈?
数据显示,日本18-35岁观众中仍有68%认为“适度冒险的整蛊具有观赏价值”,但超过半数受访者支持增设“危险动作预警标识”。或许,平衡娱乐性与安全性并非无解命题,正如某资深制片人在访谈中所言:“真正的幽默不该建立在别人的疼痛之上,而好的创意永远能找到更智慧的表达方式。”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