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老师在培养青少年学员时需重点关注哪些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具体教学方法落实这些素养的培养?
曲艺老师在培养青少年学员时需重点关注哪些核心素养?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传统艺术的传承质量,更涉及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并爱上曲艺文化。当快节奏的网络文化冲击着传统艺术土壤,曲艺老师站在“守艺人”与“引路人”的双重角色上,需要比以往更精准地把握青少年成长的核心需求——不是简单教几段唱词、练几个身段,而是从根上培育能让曲艺“活起来”的人文素养。
一、文化认同感:让传统艺术“入心”而非“过眼”
许多青少年接触曲艺是从春晚小品或短视频片段开始,但若只停留在“看个热闹”,便难以触及曲艺的文化内核。文化认同感是青少年学习曲艺的基石,它包含对曲种历史的认知、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尊重。
曲艺老师需要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比如教评书时,先带学生了解老北京天桥艺人的生存状态;学苏州评弹前,带他们听一段吴侬软语的市井对话;排豫剧《花木兰》时,讨论“孝悌忠信”在当代的意义。有位教快板的老师曾分享:他让学生对比现代说唱与快板的语言节奏,发现快板“平仄相间、尾字押韵”的规律竟与流行音乐有共通之处,这种发现让学生主动去查资料,甚至自发研究不同曲种的起源。当青少年意识到曲艺不是“老古董”,而是活在生活里的文化基因,认同感便会自然生长。
二、艺术表现力: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跃升
曲艺的核心魅力在于“一人千面”的表演张力——相声演员能通过眼神切换角色,大鼓艺人能用鼓点传递情绪,连快板书里的“板儿”都能打出喜怒哀乐。但青少年常陷入“照猫画虎”的误区:背台词一字不差却毫无感染力,学动作形似神离。
培养艺术表现力需要拆解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是“感知力”,老师要引导学员观察生活细节(比如菜市场讨价还价的语气、长辈讲故事时的手势);进阶层是“转化力”,把生活体验转化为舞台语言(例如用夸张但合理的肢体动作表现“着急赶路”);高阶层是“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经典段子里加入符合当代审美的改编(比如把环保主题融入传统数来宝)。北京一位曲艺教师曾让学生以“网课趣事”为素材创作三句半,结果孩子们把“摄像头对不准”“妈妈突然入镜”等真实场景编成了笑料十足的段子,既保留了曲艺的押韵格式,又充满了青春气息。
三、心理韧性: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底气”
学曲艺从来不是“速成”的艺术——练绕口令可能半个月说不利索,记长篇评书要背几十页台词,第一次登台可能忘词到僵在台上。许多青少年因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放弃,这时候心理韧性比天赋更重要。
曲艺老师要做的是“挫折教育”的引导者:当学生卡壳时,不说“你不行”,而是问“你觉得哪句最难?我们拆开练”;当表演失误时,带全班复盘“刚才哪里处理得比上次好”;定期组织“小剧场开放日”,让学员给社区居民表演,在真实反馈中积累自信。天津某曲艺培训机构的跟踪数据显示,坚持超过一年的学员中,85%提到“最感谢老师在我想放弃时陪我加练”——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督促,而是帮学员建立“慢慢来,会更快”的成长型思维。
四、协作意识: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共生”
多数曲艺形式(如相声、双簧、群口快板)本质上是“集体艺术”。一个包袱抖得响,需要捧哏的配合;一段群口数来宝的节奏,依赖每个演员的默契。但现在的青少年多是“独一代”,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协作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曲艺作品的完成度。
老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游戏”破局:让习惯当主角的学生尝试捧哏,让外向的孩子配合内向的同伴设计动作;排练时强调“整体效果大于个人表现”——比如相声里逗哏的包袱,需要捧哏的精准“垫砖”;群口段子中,每个人的音量、站位都要为整体服务。有位教山东快书的老师分享:他让学生分组编排“校园生活”主题的群口段子,结果孩子们为了设计好“同桌矛盾”的情节,主动观察同学互动,甚至请教班主任,这种为了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比单纯学技巧更有意义。
五、传承责任感:从“学技艺”到“传文化”的使命觉醒
当青少年真正走进曲艺的世界,他们会发现:许多传统曲种正面临传承断层——老艺人的经典段子需要记录,地方方言的独特韵味需要保护,创新的边界需要探索。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会成为支撑他们持续深耕的内在动力。
曲艺老师可以带学生参与“非遗保护”实践:比如采访民间老艺人并整理口述史,为社区老人义务演出传统曲目,甚至尝试用短视频传播曲艺知识。上海一位教评弹的老师,带着学生把《声律启蒙》改编成童声评弹,上传网络后获得百万播放量,有观众留言:“原来传统艺术可以这么美!”这种正向反馈会让青少年意识到:“我学的不仅是段子,更是要把老祖宗的好东西传下去。”
从文化认同到责任担当,曲艺老师培养青少年学员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在搭建一座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当青少年既能扎根于曲艺的文化土壤,又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这些素养终将转化为推动传统艺术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这,或许就是曲艺传承最美的样子。
【分析完毕】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