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有哪些?其中哪些专题展体现了南宁的民族文化特色?南宁作为广西首府,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问题不仅是游客参观前的常见疑问,更是了解这座城市精神内核的关键切口——它既关乎历史脉络的梳理,也涉及民族文化的具象呈现。
南宁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体系以“历史+民族+艺术”为核心,目前共设有五大常设展厅,具体分布如下:
| 展厅名称 | 核心内容 | 展陈特点 | |------------------------|--------------------------------------------------------------------------|--------------------------------------------------------------------------| | 邕容华桂—古代南宁陈列 | 聚焦南宁从远古至清代的历史发展,通过青铜器、陶瓷、碑刻等文物,展现南宁在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地位。 | 以时间轴为线索,重点突出顶蛳山贝丘遗址(距今约1万年)出土的螺壳堆积层、汉代“骆越”铭文铜鼓等代表性文物。 | | 邕城百年—近现代南宁陈列 | 讲述南宁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社会变迁,包括近代商贸兴起、抗战时期的红色记忆等。 | 通过老照片、报刊原件、生活用品等实物,还原骑楼老街风貌与革命志士活动场景。 | | 1929南宁兵变馆 | 专题展示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南宁兵变事件,这是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的重要前奏。 | 运用场景复原技术,再现兵变指挥部旧址环境,配合史料档案讲述关键决策过程。 | | 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展 | 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背景,展示壮族三声部民歌、嘹啰山歌等本土音乐形态,以及民歌文化的现代传承。 | 设有互动体验区,观众可试穿民族服饰参与简单民歌演唱。 | | 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南宁专题板块) | 全面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单独设置“南宁世居民族”单元,聚焦壮族、瑶族、仫佬族等在南宁的聚居历史与特色习俗。 | 民族文化体现最集中的展厅,包含服饰、银饰、织锦、节庆器物等实物展品超500件。 |
哪些专题展最能体现南宁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上述展览中,《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文化陈列》的南宁专题板块与《大地飞歌—南宁民歌艺术展》是最直接体现南宁民族文化特色的两大专题。前者以“静态展陈+场景复原”的方式,系统梳理了南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文化基因;后者则通过“听觉+体验”的维度,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1. 《五彩八桂》南宁专题:触摸民族生活的细节
该板块位于三楼核心展区,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聚居与融合”“服饰与审美”“信仰与仪式”“技艺与传承”四大单元。
- 聚居与融合:通过历史地图与人口数据图表,直观展示南宁自古以来就是壮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同时容纳瑶族、仫佬族等民族的迁徙历程。例如,展板上标注了南宁下辖的武鸣区(壮族人口占比超80%)、马山县(瑶族传统村落集中地)等区域的民族分布特点。
- 服饰与审美:展柜中陈列着南宁壮族的“黑衣壮”传统服饰(以深蓝色棉布为主,领口袖口绣有几何纹样)、隆安瑶族的挑花头巾(红底白线挑绣,图案象征丰收)、上林仫佬族的青布对襟衣(搭配银质“压领”装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清代的壮族婚服,由手工刺绣的百褶裙与对襟褂组成,裙摆绣有“鸳鸯戏水”“并蒂莲”等吉祥图案,反映了南宁壮族对婚姻的重视。
- 技艺与传承:现场展示了南宁壮锦的制作工具(包括木质织机模型、彩色丝线样本),以及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竹编簸箕、壮陶茶具等实用器物。观众可通过透明玻璃观察展柜内的微型织布场景,了解“通经断纬”的壮锦织造技法。
2. 《大地飞歌》:听见民族的声音
位于二楼的民歌艺术展则以动态形式激活传统文化。展厅入口处循环播放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经典演出片段,中央舞台区域放置了仿制的大明山石制“歌圩台”——这是南宁壮族传统歌圩(山歌集会)的核心场所。
- 展品亮点:展柜中收藏了20世纪50年代采风记录的手抄民歌本(用壮文与汉字对照书写)、老一辈民歌手使用的竹制“勒脚琴”(一种伴奏乐器),以及现代创作的民歌专辑唱片。其中一本1963年的歌本里,记录着一首流传于南宁市郊的《插秧歌》:“三月插秧水满田,阿妹唱歌阿哥连,连情连意连岁月,不种禾苗种姻缘。”
- 互动设计:观众可坐在模拟歌圩的竹凳上,通过触控屏选择不同主题的民歌(如劳动歌、情歌、节庆歌),系统会同步播放音频并显示歌词翻译。不少家长带孩子在此体验后表示:“原来南宁的‘能歌善舞’不是标签,而是刻在生活里的传统。”
观众常见疑问解答
Q1:除了这两个专题,其他展厅是否也有民族文化元素?
A:有。例如《邕容华桂》展厅中,汉代出土的青铜鼓(南宁横县出土)鼓面纹饰包含太阳纹、羽人纹,这些图案与壮族“蛙崇拜”“鸟图腾”信仰密切相关;《1929南宁兵变馆》虽以革命历史为主题,但展墙上也提到当时参与兵变的战士中有不少壮族青年,他们的服饰与生活习惯在回忆录中有详细记载。
Q2:如何快速区分“广西民族文化”与“南宁本地特色”?
A:广西民族文化是12个世居民族(壮、汉、瑶、苗等)的整体呈现,而南宁专题更聚焦于“在地性”——比如南宁壮族的“那文化”(稻作文化)遗存更集中(展厅内有古代耕作工具展示),瑶族支系中的“蓝靛瑶”在南宁马山县的居住习俗(如吊脚楼结构模型)有单独说明,这些都是区别于广西其他地区的细节。
从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到现代的歌圩舞台,南宁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像一把钥匙,既打开了城市历史的厚重大门,也点亮了民族文化的璀璨星光。当观众驻足于壮锦纹样前凝视,在民歌旋律中轻哼,便能真切感受到:南宁的民族文化从未远离生活,它只是换了一种更鲜活的方式,继续生长。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