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哲提出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 马明哲提出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这一创新模式能否真正解决老年人“钱不够花”“看病难”“没人照顾”的核心痛点?
马明哲提出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这一战略布局是否精准匹配了当前中国超2.8亿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分析完毕】
马明哲提出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如何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占总人口的19.8%,预计2035年将突破4亿。当“银发浪潮”撞上“未富先老”的现实,如何让老年人既有钱养老、又能安心看病、还能享受有温度的照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提出的“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正是瞄准这一痛点,试图通过金融与服务的深度融合,为老龄化社会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老龄化社会的“三大刚需”:钱、医、护从何而来?
当前老年人面临的核心困境可概括为三个层面:
经济保障不足:退休金替代率持续下降(目前约40%左右,国际劳工组织建议不低于70%),仅靠基础养老金难以覆盖长期照护、慢性病治疗等大额支出;
医疗资源错配:优质医疗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社区和居家医疗供给薄弱,“看病排队两小时,问诊五分钟”现象普遍;
照护服务缺失:家庭小型化(平均每户2.62人)导致子女照料能力下降,专业养老护理员缺口超1000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这些痛点恰恰对应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的关键发力点——金融解决“钱从哪来”,医疗健康解决“病有所医”,养老服务解决“老有所护”。
二、综合金融:为养老储备“长期稳定现金流”
传统养老金融产品往往存在期限短、收益波动大、与养老需求脱节等问题。平安的模式创新在于,通过保险、银行、资管业务的协同,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解决方案:
- 保险产品“定制化”:推出“年金险+长期护理险”组合,例如“颐享系列”年金险,投保人年轻时按期缴费,退休后按月领取固定金额,且保证领取20年;附加的长期护理险则在被保险人失能后,按日给付护理津贴,直接覆盖照护机构费用。
- 信托工具“隔离风险”:针对高净值客户,设计家族信托+养老服务的模式,将资产委托给信托机构,按约定比例定期支付养老开支,避免因子女债务、婚姻等问题影响资金安全。
- 康养社区“会员制”:与高端养老社区合作,客户购买指定保险产品后可锁定入住资格,保费既作为未来养老服务的预付款,又能通过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获得稳健收益,实现“存钱养老”与“锁定资源”的双重功能。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单纯的“资金储蓄”转化为“服务权益+现金流”的复合保障,让老年人对未来的养老支出更有确定性。
三、医疗健康:打通“预防-治疗-康复”全链条
医疗是养老的核心需求,平安通过整合自有医疗资源与外部合作网络,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 线上平台“便捷问诊”:依托“平安健康”APP,老年人可一键连接全科医生、专科专家,提供7×24小时在线咨询、慢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的用药提醒和指标监测)、电子处方流转等服务。数据显示,该平台已覆盖全国超2000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占比超过40%。
- 线下资源“分级覆盖”:自建或合作运营社区诊所、康复中心,重点布局城市核心区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圈”。例如,在上海、深圳等地试点“嵌入式养老驿站”,内设全科诊室、中医理疗室和药房,老年人步行10分钟即可获得基础医疗服务。
- 健康管理“前置干预”: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血压计)实时采集健康数据,利用AI算法预测疾病风险(如跌倒、心梗),提前推送个性化健康建议,将“治病”转向“防病”。
这种“医疗+健康管理”的闭环,解决了老年人“小病拖、大病扛”的顾虑,也让家庭照护压力得到缓解。
四、养老服务:从“机构养老”到“居家+社区”多元选择
针对不同经济条件和居住偏好的老年人,平安提供了差异化的服务方案:
| 服务类型 | 目标人群 | 核心内容 | 优势特点 |
|----------------|------------------------|--------------------------------------------------------------------------|------------------------------|
| 高端机构养老 | 高净值客户(资产千万级) | 配备专业护理团队、康复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的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提供从独立生活到临终关怀的全阶段服务 | 环境优越、服务标准化 |
| 中端社区养老 | 普通退休职工 | 嵌入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短期托养”,白天提供餐饮、娱乐、健康监测,夜间可接回家中 | 费用适中(月均3000-6000元)、离家近 |
| 居家养老服务 | 失能半失能老人 | 上门护理(如助浴、鼻饲)、家庭适老化改造(安装扶手、防滑地垫)、远程监护设备 | 保留家庭亲情、降低整体成本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通过“金融+服务”的联动降低使用门槛——例如购买特定养老保险的客户,可享受居家护理服务费用的折扣;社区养老驿站的会员费可通过保险账户分期支付,减轻一次性支出的压力。
五、模式落地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模式具有前瞻性,但在实践中仍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 信任建立: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存在天然警惕,需要更通俗的产品说明和风险提示;
- 资源协调:医疗与养老服务的跨区域协同(如异地医保结算、连锁养老机构的标准统一)仍需政策支持;
- 科技适配:部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接受度较低,线下服务团队的“适老化培训”至关重要。
从市场需求看,这一模式精准切中了老龄化社会的核心矛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金融产品或养老服务,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与生态构建,为老年人提供“有钱花、有医看、有人管”的全方位保障。正如一位试点社区的老住户所说:“以前总担心老了给孩子添麻烦,现在有了保险兜底、社区就在家门口、看病还能线上问专家,心里踏实多了。”
当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可逆转,企业能否以长期主义视角回应社会需求,决定了其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高度。马明哲提出的这一模式,或许正是中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个可行样本。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