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巴东与湖南桑植两地,“撒尔嗬”的曲牌结构和舞蹈动作存在哪些显著区别? 在湖北巴东与湖南桑植两地,“撒尔嗬”的曲牌结构和舞蹈动作存在哪些显著区别?两地同属土家族聚居区,但“撒尔嗬”作为丧葬仪式中的核心民俗,为何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
一、“撒尔嗬”的文化根基:两地共性与差异背景
“撒尔嗬”是土家族古老的丧葬歌舞,又称“跳丧”“打丧鼓”,原本是土家人用歌舞送别逝者、慰藉生者的传统仪式。在湖北巴东(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桑植(属张家界市,紧邻湖北边界)两地,因其地理相邻却又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加上历史上移民路径、方言演变及地方习俗的微调,让这一民俗在保留共同内核的同时,逐渐分化出独特的艺术表达。
简单来说,两地的“撒尔嗬”都离不开“击鼓而歌、踏地为节”的核心形式——众人围鼓而立,边敲打牛皮鼓边唱调子边跳舞,内容多颂扬逝者功德、讲述历史故事或即兴编词逗乐。但若细究曲牌结构和舞蹈动作,就能发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二、曲牌结构:旋律骨架里的“南北分野”
曲牌是民间音乐的固定旋律框架,类似歌曲的“套路模板”。巴东与桑植的“撒尔嗬”曲牌虽都包含“喊歌”“对歌”“盘歌”等环节,但具体编排和旋律走向差异显著。
1. 曲牌数量与分类逻辑不同
巴东的“撒尔嗬”曲牌更强调“功能性分类”,常见曲牌约15-20种,按仪式流程分为“开堂曲”(开场定调)、“正场曲”(主唱段)、“收堂曲”(结束收尾)。比如开场的《幺姑姐》节奏明快,用来调动气氛;中段的《长声号子》音调高亢,常配合长篇叙事歌词。而桑植的曲牌更偏向“情绪分类”,总数约10-15种,分为“悲调”(如《哭丧歌》)、“喜调”(如《闹五更》)、“杂调”(如《螃蟹歌》),同一场仪式中可能根据现场氛围灵活切换,甚至穿插民歌小调。
2. 旋律特征与节奏型差异
从音乐本体看,巴东曲牌受鄂西山区山歌影响较深,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常跨越八度以上),节奏以“慢-中-快”递进为主,比如经典曲牌《摇丧》前段缓慢抒情,后段突然加快鼓点,形成情绪张力。桑植曲牌则融合了湘西民歌的婉转特质,音域相对集中(多在五度至六度内),节奏更密集且跳跃,常用切分音和附点音符,像《螃蟹歌》里“螃呀么螃蟹哥,横呀么横着走”的唱腔,短促灵动,带有明显的调侃趣味。
| 对比维度 | 湖北巴东 | 湖南桑植 | |----------------|-----------------------------------|-----------------------------------| | 曲牌分类逻辑 | 按仪式流程(开堂/正场/收堂) | 按情绪类型(悲/喜/杂) | | 旋律特点 | 音域宽、起伏大,山歌底色 | 音域窄、跳跃感强,民歌融合 | | 典型节奏型 | 慢-中-快递进,鼓点沉稳 | 密集切分,节奏灵活多变 |
三、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中的“风格密码”
如果说曲牌是“撒尔嗬”的听觉骨架,舞蹈动作则是它的视觉灵魂。两地的动作同样围绕“踏鼓”“转身”“摆手”展开,但细节处的差异藏着地域文化的密码。
1. 基础动作的力度与幅度
巴东的舞蹈动作更显“刚健”,舞者通常双脚交替重踏鼓面,膝盖弯曲幅度大(接近90度),上肢动作以大幅度挥臂、甩头为主,比如经典动作“猛虎下山”——舞者弓背塌腰,双臂前伸如虎爪,配合急促鼓点向前冲步,充满力量感。桑植的动作则偏“柔韧”,脚步多轻点鼓沿(而非重踏),膝盖弯曲较浅(约45度),上肢动作更注重手指的细腻摆动,比如“蜻蜓点水”——舞者单脚轻点鼓面,双手如柳枝般左右轻晃,配合舒缓节奏,显得轻盈灵动。
2. 动作组合的叙事性差异
巴东的舞蹈组合常与曲牌内容严格对应,比如唱到“祖先打猎”时,舞者会模仿拉弓射箭(一手叉腰一手前伸)、追逐野兽(碎步绕圈);唱到“农耕劳作”时,则模拟插秧(半蹲弓步)、挑担(左右肩交替耸动)。这种“动作即歌词”的叙事方式,让舞蹈成为曲牌的延伸表达。桑植的舞蹈则更注重即兴互动,舞者常根据现场观众反应临时编动作,比如看到小孩围观就模仿逗娃(弯腰伸手)、遇到熟人就互相“斗舞”(快速转圈、对拍肩膀),互动性更强。
| 对比维度 | 湖北巴东 | 湖南桑植 | |----------------|-----------------------------------|-----------------------------------| | 动作力度 | 重踏、大开大合,刚劲有力 | 轻点、小幅度,柔韧灵活 | | 典型动作 | 猛虎下山、插秧步(叙事性强) | 蜻蜓点水、逗娃舞(互动性强) | | 与曲牌关联度 | 动作严格对应歌词内容 | 动作多即兴发挥,强调现场互动 |
四、差异背后的文化逻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为什么同一种民俗会在两地呈现不同面貌?这与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地方习俗密切相关。巴东地处鄂西山地,交通相对闭塞,传统习俗保存更完整,舞蹈和曲牌更注重“仪式感”与“传承性”;而桑植紧邻湖南西部,历史上受湘西苗族、汉族文化影响更多,加上当地人性格更活泼,让“撒尔嗬”逐渐融入了娱乐性和即兴性。两地的方言差异也间接影响了曲牌的旋律走向——巴东方言声调起伏大,对应曲牌音域宽;桑植方言更柔和,曲牌音调自然更平缓。
或许,正是这些差异让“撒尔嗬”这一古老民俗拥有了更丰富的生命力:它既是土家族共同的文化根脉,又在不同土地上生长出独特的分支,最终汇聚成更绚丽的民俗图景。
【分析完毕】

葱花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