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厂译制的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作品,如何通过配音艺术传递原作的文化底蕴? 这些经典译制片怎样让中国观众听懂法式浪漫与悲怆?
上译厂译制的法国影片《巴黎圣母院》《基督山伯爵》等作品,如何通过配音艺术传递原作的文化底蕴?
这些经典译制片怎样让中国观众听懂法式浪漫与悲怆?
引言:当塞纳河的风吹进上海译制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电影译制厂(简称“上译厂”)的配音演员们,用声音为法国文学经典穿上“中文衣裳”。《巴黎圣母院》里卡西莫多沙哑却炽热的呐喊,《基督山伯爵》中唐代斯从绝望到复仇的声线转变,不仅让中国观众听懂了故事,更触摸到了法式文化的灵魂——那种对人性、正义与命运的深刻叩问。但这份跨越语言的文化共鸣,究竟是如何通过配音艺术实现的?
一、选角:声音与角色的“文化基因匹配”
要让法国角色“活”在中国观众耳边,第一步是找到“对的声音”。上译厂的选角逻辑绝非简单“配对”,而是深入挖掘角色背后的文化特质,再匹配演员的声音气质。
| 角色 | 原作文化内核 | 上译厂配音演员选择逻辑 | 经典案例效果 |
|--------------|----------------------------|--------------------------------------------|----------------------------------|
| 卡西莫多 | 巴黎底层人民的苦难与善良 | 需兼具粗糙感与温暖感的声线,避免“美声化”处理 | 邱岳峰用略带沙哑的浑厚嗓音,还原敲钟人的笨拙与深情 |
| 埃斯梅拉达 | 吉普赛女郎的自由奔放 | 声音需轻盈灵动,带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 | 丁建华用清亮带笑腔的语调,传递舞者的热情与纯真 |
| 基督山伯爵 | 复仇者的隐忍与爆发力 | 中年男声的厚重感与情绪层次是关键 | 童自荣前期用温和声线铺垫善良,后期低沉嗓音爆发仇恨 |
关键点:上译厂老艺术家们常说“声音是角色的第二张脸”。比如给卡西莫多配音的邱岳峰,刻意保留了嗓音里的轻微嘶哑——这不是技术缺陷,而是刻意贴近巴黎圣母院敲钟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的生理特征,同时用尾音的微微颤抖传递他渴望被接纳的柔软内心。这种“不完美”的声音处理,恰恰还原了雨果笔下“丑陋外壳包裹高贵灵魂”的文化深意。
二、台词处理:从法语思维到中文语境的“文化转译”
法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修辞习惯差异极大,直接逐字翻译会导致台词生硬。上译厂的配音艺术家们要做的是“二次创作”——既保留原作精髓,又符合中文表达逻辑。
1. 诗化语言的节奏重塑
《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对艾斯梅拉达的痴迷独白,原文充满法语特有的长句与隐喻(如“你是我黑夜中的星光,却也是灼烧我的火焰”)。若直译成中文,冗长的定语会让观众出戏。上译厂编剧将长句拆分为短句组合,配音演员通过语气轻重变化(如“你是星光——可这星光,为何要把我推入地狱?”)保留了原句的矛盾张力,又符合中文“起承转合”的表达习惯。
2. 民俗词汇的文化替代
《基督山伯爵》里法国贵族宴会的描写,原文中频繁出现“松露”“勃艮第红酒”等地域特色词汇。若直接音译,中国观众难以共情;若替换为“法式大餐”,又会丢失细节。上译厂采用“意象替代法”——将“松露”译为“黑土里长出的珍馐”,“勃艮第红酒”转为“陈年红葡萄酒”,既保留贵族饮食的精致感,又用中文熟悉的“珍馐”“陈年”触发观众对美食文化的联想。
个人观察:我曾对比过原版法语台词与上译厂中文版的剧本,发现最妙的处理往往藏在“潜台词”里。比如唐代斯被诬陷入狱时,法语原句是简单的“他们背叛了我”,而中文版配音演员在“背叛”二字前加了半拍停顿,尾音下沉,瞬间让观众感受到角色从震惊到绝望的情绪过渡——这种“留白”技巧,正是对法国文学“含蓄表达痛苦”传统的精准捕捉。
三、情感共鸣:用声音触碰跨文化的“人性共通点”
无论法式浪漫还是中式含蓄,人类对爱与恨、善与恶的情感体验是相通的。上译厂的配音艺术之所以能传递文化底蕴,本质上是找到了不同文化中“情感表达的公约数”。
案例对比:卡西莫多的“爱”与唐代斯的“恨”
- 卡西莫多的爱是克制的:他对艾斯梅拉达的守护,不是热烈告白,而是默默送水、用身体为她挡石头。上译厂配音演员用轻柔的呼吸声(如靠近她时微微急促的鼻息)、小心翼翼的语调(“喝吧……我不渴”),将这种“不敢触碰的爱”演绎得比直白的甜言蜜语更动人。
- 唐代斯的恨是压抑的:从善良水手到复仇伯爵的转变,需要声音展现“冰层下的岩浆”。童自荣通过控制语速(前期对话缓慢平和,后期复仇计划时语速加快但咬字清晰)、音色微调(复仇时低频加重但不尖锐),让观众既理解他的仇恨根源,又不会将其简单视为“反派”。
关键结论:上译厂配音的魅力,在于没有刻意迎合中国观众的“爽点”或“泪点”,而是忠实还原角色本身的文化逻辑——法式英雄可能不会高喊“替天行道”,但会为信念坚守一生;法式爱情可能没有“山无棱天地合”的誓言,但会为一眼回眸付出生命。这种“原汁原味”的传递,反而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更真实的异国文化温度。
结语(自然收束)
从邱岳峰的卡西莫多到童自荣的基督山伯爵,上译厂的配音艺术家们用声音搭起了一座桥——左边是塞纳河畔的咖啡馆与教堂钟声,右边是弄堂里的放映机与中文对白。他们没说过“传递文化底蕴”这样的宏大词汇,却用一句句贴着角色灵魂的配音证明:真正的文化共鸣,从来不是靠解释,而是靠“听懂”。当中国观众为艾斯梅拉达的舞步欢笑,为唐代斯的复仇揪心时,法式文学的精神内核,早已随着那些熟悉的声音,住进了几代人的记忆里。
【分析完毕】

小卷毛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