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商联的“三温一体日配方案”如何解决区域零售企业的供应链成本与效率痛点?
在区域零售企业日常运营中,供应链成本高企与配送效率低下始终是两大顽疾——冷藏商品断链导致损耗、常温与冷冻混配增加能耗、多温层车辆调度混乱影响时效……这些问题直接挤压利润空间,甚至让部分中小零售商在激烈竞争中举步维艰。蚂蚁商联推出的“三温一体日配方案”,正是针对这些痛点设计的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
区域零售供应链的“老毛病”:成本与效率为何难兼顾?
要理解“三温一体日配方案”的价值,先得看清区域零售企业的供应链困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调研华东、华中地区多家区域连锁超市发现,“多温层分运成本高”“配送时效不稳定”“库存周转效率低”是最常被提及的三大痛点:
| 痛点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企业反馈案例 | |----------------|--------------------------------------------------------------------------|--------------------------------------| | 多温层分运成本高 | 冷藏(0-4℃)、冷冻(-18℃)、常温(15-25℃)商品需分开配送,车辆利用率不足40%,燃油与人力成本占比超15% | 某中部区域超市:日均3趟配送,其中2趟因温层分离导致空载率达35% | | 配送时效不稳定 | 不同供应商发货时间分散,门店收货时段重叠,紧急订单响应延迟(平均超4小时) | 某华东便利店:夏季鲜奶断供频发,因冷链车晚到导致日销损失约8% | | 库存周转效率低 | 缺乏实时温控数据支撑,门店难以精准预估销量,高损耗品类(如叶菜、鲜肉)周均损耗率超5% | 某西南连锁超市:冷冻水饺因反复解冻复冻,月损耗量达进货量的3% |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供应链模式中,“温层隔离”“各自为政”“信息断层”三大结构性矛盾未被打破——不同温度需求的商品由不同供应商独立配送,仓储与运输环节缺乏协同;门店需求信息无法实时同步至上游,导致“多送积压”或“少送缺货”现象频发。
“三温一体”的核心逻辑:如何通过整合破局?
蚂蚁商联的“三温一体日配方案”,本质是通过“温层整合、资源集约、数据互通”三个层面的创新,将原本分散的供应链环节重新串联成高效网络。其核心逻辑可拆解为以下关键动作:
1. 温层整合:从“分开送”到“一起运”
传统模式下,冷藏车只拉冷鲜,冷冻车专送冻品,常温商品另配车辆,导致每类商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而“三温一体”方案通过定制化多温层车厢(如同时具备-18℃冷冻区、0-4℃冷藏区、15-25℃常温区的可调节仓柜),将原本需要3辆车配送的商品合并为1趟运输。
实际效果:某参与试点的中部零售商反馈,采用多温层共配后,单趟配送车辆利用率从42%提升至85%,日均燃油成本下降28%,人力成本减少19%。
2. 资源集约:共享仓储与配送网络
蚂蚁商联依托其覆盖全国的联合采购规模优势,联合区域零售商共同搭建“共用仓+共配中心”。这些中心不仅配备智能温控设备(可实时监测各仓区温度并自动调节),还通过算法优化配送路线——根据门店分布、订单量、温层需求动态规划路径,避免迂回运输。
技术支撑:例如在华中某共配中心,系统会根据当日订单自动生成“冷冻优先装车→冷藏次之→常温最后”的装载顺序,并通过GPS实时调整路线避开拥堵路段,使整体配送时长缩短1.5-2小时。
3. 数据互通:从“经验备货”到“精准响应”
方案配套的数字化平台打通了供应商、共配中心与门店的数据链路:门店可实时上传销量数据与库存余量,系统自动预测未来3天的商品需求(如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冷饮、火锅食材的备货量);供应商依据预测提前备货至共配中心,减少临时调拨的紧急配送成本。
案例佐证:某华东区域超市接入该系统后,鲜肉品类的周均损耗率从5.2%降至2.1%,叶菜类因精准补货实现“零积压”,整体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了3天。
区域零售商最关心的3个实操问题
为更直观地说明方案落地效果,我们整理了区域零售企业在接触“三温一体日配方案”时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并附上具体解答:
Q1:中小零售商没有足够订单量,能享受到共配网络的规模效应吗?
答:蚂蚁商联通过“联合采购+成员共享”机制解决了这一顾虑。即使是日均营业额百万级的小型连锁,也能通过加入商联的共配体系,与其他成员拼单凑足单趟配送量。目前已有超200家区域零售商通过商联平台共享共配资源,最小订单量门槛降至500公斤/温层。
Q2:多温层共配会不会增加商品交叉污染风险?
答:方案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多温层车厢采用物理隔断(如聚氨酯保温板+电动密封门),不同温区之间温差控制在±2℃以内;共配中心每日进行三次全仓消毒,并通过区块链技术追溯每批次商品的运输路径与温控记录,确保全程可查。
Q3:系统操作复杂吗?中小门店员工能快速上手?
答:数字化平台设计了极简操作界面:门店只需通过手机APP上传当日销量截图或手动输入关键数据(如“鲜奶剩余10瓶”),系统便会自动生成补货建议;供应商与共配中心的后台则提供可视化看板,实时显示各门店订单状态与车辆位置,无需额外培训即可使用。
从试点到推广:真实案例里的效率提升
在安徽某三线城市,一家拥有12家社区店的区域连锁超市接入“三温一体日配方案”三个月后,供应链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
- 成本端:日均配送车辆从8辆减至5辆,燃油费与司机工资合计下降32%;冷冻商品损耗率从4.5%降至1.8%,每月减少损失约2.3万元。
- 效率端:门店收货时间从原来的早9点至晚6点分散收货,集中至早6点至9点的黄金时段,员工分拣效率提升40%;紧急订单(如临时促销的冰淇淋)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内。
- 体验端:消费者反馈“鲜肉更新鲜”“冻品无反复解冻痕迹”,门店复购率环比增长11%。
这些数据印证了一个核心结论:“三温一体日配方案”并非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通过整合资源、重构流程、打通数据,为区域零售企业提供了一种“降本增效可复制”的供应链转型路径。当多温层配送从“各自为战”变为“协同作战”,当门店需求从“被动等待”转为“主动预测”,区域零售商终于能从繁琐的供应链管理中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商品优化与服务提升上——这才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底气。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