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高速公路收费员放行车辆却被归咎为「私自操作」,背后折射的责任归属问题是否说明制度其实什么都没有?

高速公路收费员放行车辆却被归咎为「私自操作」,背后折射的责任归属问题是否说明制度其实什么都没有?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

问题更新日期:2025-11-14 17:55:45

问题描述

高速公路收费员放行车辆却被归咎为「私自操作」,背后折射的责任归属问题是否说明制度其实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高速公路收费员放行车辆却被归咎为「私自操作」,背后折射的责任归属问题是否说明制度其实什么都没有?

高速公路收费员放行车辆却被归咎为「私自操作」,背后折射的责任归属问题是否说明制度其实什么都没有?当一线员工因执行流程中的“灵活处理”而被追责,我们是否该反思:看似严密的制度,究竟是在保障公平,还是在推卸责任?


一、事件背后的矛盾:规则与现实的撕裂

某省高速公路收费站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辆救护车因紧急送医超时未缴费,收费员小王见司机出示的医院证明后,按惯例抬杆放行,事后却被上级认定为“私自操作”,面临扣薪处罚。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收费系统要求“一车一杆、逐车计费”,但面对特殊车辆、突发状况或系统故障时,一线员工常需“灵活处理”。可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却总被归为“个人违规”。

这种矛盾的本质,是刚性制度与弹性需求的对撞。制度设计往往追求“零漏洞”,却忽略了现实中的复杂变量:比如司机忘带现金、ETC故障、特殊车辆优先通行等。当规则无法覆盖所有场景,员工只能在“严格执行”和“人性化处理”间艰难抉择,而最终背锅的往往是直接操作的基层人员。


二、责任归属的模糊地带:谁在“甩锅”?

| 场景 | 制度规定 | 实际操作 | 责任认定结果 |
|---------------------|---------------------------|---------------------------|-----------------------|
| 救护车超时未缴费 | 必须全额缴纳通行费 | 收费员凭证明抬杆放行 | 员工“私自减免” |
| ETC故障车辆 | 需引导至人工车道重新识别 | 收费员手动输入车牌放行 | 员工“操作失误” |
| 系统临时崩溃 | 暂停收费并上报技术部门 | 收费员记录车牌后续补缴 | 员工“违规放行” |

从表格可见,多数被追责的“私自操作”,本质是员工在制度空白区的合理应对。但问题在于:制度本身未明确“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也未赋予一线人员相应的决策权限。当上级部门需要“追责”时,便将责任简单归咎于“个人不遵守规则”,而非反思制度是否缺失兜底条款。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甩锅”逻辑会形成恶性循环:员工为避免处罚,逐渐放弃主观判断,对所有车辆“一刀切”处理——哪怕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因怕担责而拒绝灵活操作。最终受损的,是公众对服务的信任,以及制度本身的公信力。


三、制度的“空心化”:形式大于实质?

许多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制度手册里,常能见到这样的表述:“收费员须严格按照系统指令操作”“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减免费用”。这些规定看似严谨,实则暴露了两个问题:

其一,责任划分单向化。制度只规定了“员工不能做什么”,却很少明确“员工可以做什么”“遇到特殊情况该怎么办”。比如,当司机解释“现金不足但承诺后续补缴”时,员工若选择抬杆,属于“违规”;若拒绝放行导致司机滞留高速,又可能被投诉“服务态度差”。这种“两难”境地,恰恰说明制度缺乏对基层实操的指导。

其二,监督机制失衡。部分管理部门将“追责”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却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与支持。比如,某收费站曾要求收费员在系统故障时“自行记录车牌并上报”,但从未提供统一的记录模板或后续跟进流程。当车辆后续未补缴时,责任便直接落到记录员工头上——制度没有教员工怎么做,却要求他们为结果负责


四、破局之道:让制度回归“保障”本质

要解决责任归属的困境,关键在于让制度从“约束工具”变为“支撑体系”。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 细化特殊场景的操作指南
    针对高频特殊情况(如急救车辆、ETC故障、系统崩溃等),制定明确的处理流程。例如:规定“救护车凭有效证明可先放行后补缴,由监控中心登记备案”“ETC故障车辆需双人核对车牌信息,手动输入后备注原因”。把模糊的“灵活处理”转化为具体的“标准动作”,员工才能有据可依。

  2. 建立分级责任兜底机制
    对于一线员工无主观过错的操作失误(如系统误判、不可抗力导致的延迟放行),应设置“容错清单”。比如,因网络中断导致的收费延迟,经监控录像核实后,可不追究员工责任;对于超出员工权限的特殊情况(如大额减免),需明确“需逐级上报”的流程,而非简单归为“私自操作”。

  3. 强化培训与双向反馈
    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制度细则,重点讲解特殊场景的处理逻辑;同时建立员工反馈渠道,收集实际操作中的难点(如“某些证明文件难以辨别真伪”“司机情绪激动引发冲突”),及时修订制度漏洞。制度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操作说明书”


当我们在讨论“收费员是否私自操作”时,本质上是在追问:制度的设计初衷,究竟是为了规范行为,还是为了逃避责任?如果制度只是一味要求“服从”,却从不考虑“如何支持”,那么它终将成为压垮一线人员的稻草。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让规则既有尺度,也有温度——毕竟,高速公路的畅通,不仅依赖技术的精准,更需要人性的考量。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