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河早年创办民营研究所时,如何将稀土材料与德化传统“中国白”釉相结合?
苏清河早年创办民营研究所时,如何将稀土材料与德化传统“中国白”釉相结合?这一探索背后藏着怎样的技术突破与文化传承考量?
引言:当现代材料遇见千年瓷韵
上世纪80年代,德化“中国白”釉虽以“白如凝脂、润若羊脂”的温润质感闻名,却始终受限于传统矿物釉的色彩单一性——高温烧制后釉色多呈素白,难以呈现更丰富的视觉层次。彼时刚创办民营研究所的苏清河敏锐意识到:若能将新兴的稀土材料与传统釉技结合,或许能为“中国白”开辟新可能。但稀土元素活性强、配比难控,如何让这些“工业维生素”与传统瓷土和谐共生?这成了他必须攻克的首道难题。
一、破局起点:从“了解”到“对话”的基础研究
要融合两种截然不同的材料体系,首先得读懂它们的“语言”。苏清河带着团队做了两件事:
其一,深挖传统“中国白”釉的基因。 德化“中国白”以高岭土为基础,釉料配方历经数百年优化,核心是“钙镁体系”——通过控制氧化钙(CaO)与氧化镁(MgO)的比例形成温润玻璃相。苏清河翻阅清代《陶冶图说》及民国窑工笔记,发现传统釉中虽偶有用草木灰调节钾钠含量,但对微量元素的运用几乎空白。“稀土不是破坏者,而是调和者。”他在实验笔记里写道。
其二,解析稀土材料的特性。 当时国内稀土应用多集中于电子与冶金领域,陶瓷领域尚属前沿。苏清河团队从最基础的镧(La)、铈(Ce)、钇(Y)等轻稀土入手,测试其在高温(1280℃-1320℃,德化典型烧成温度)下的发色行为:镧元素在还原焰中易呈现淡雅的青调,铈元素高温稳定且能增强釉面光泽,钇元素则对白度有微妙的提纯效果。“就像给白瓷加了层‘光学滤镜’。”他后来向徒弟解释。
| 传统“中国白”釉核心成分 | 稀土材料关键特性 | 初步结合目标 |
|----------------------|----------------|--------------|
| 高岭土、石英、长石(基础骨架) | 镧(La):淡青倾向
铈(Ce):高稳定性
钇(Y):提纯白度 | 保留素白基底,叠加微色彩与光泽 |
二、技术攻坚:从“试错”到“精准”的配比探索
理论可行只是第一步,实际烧制中,稀土与矿物质的反应远比想象复杂。苏清河团队经历了上百次失败:
- 第一次尝试:直接添加稀土氧化物。 将氧化镧按5%比例加入传统釉料,高温下釉面出现不均匀的“白斑”——稀土局部富集导致晶相分离。
- 第二次调整:改变添加方式。 改用稀土碳酸盐(如碳酸铈)替代氧化物,利用其在烧制中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特性,让稀土离子更均匀分散。但仍存在“发色过艳”问题——铈元素在氧化气氛中会呈现微黄调,与“中国白”的纯净感冲突。
转机出现在对烧成气氛的精准控制。苏清河发现,德化传统龙窑以还原焰为主(氧气不足,燃料不完全燃烧),这种环境能抑制稀土的过度氧化,同时促进其与硅酸盐网络结合。团队进一步优化:将稀土总添加量控制在1%-3%(过量会破坏釉的流动性),其中镧占比40%、铈30%、钇30%,并在釉料中加入少量氧化锌(ZnO)作为助熔剂,降低烧成温度波动对稀土活性的影响。
关键操作步骤:
1. 釉料配制: 按传统比例混合高岭土、石英、长石后,先球磨24小时至细度达200目;
2. 稀土预处理: 将镧、铈、钇的碳酸盐按比例称量,用去离子水溶解后喷雾干燥,制成均匀粉末;
3. 混合陈腐: 把稀土粉末缓慢加入釉料中,边加边搅拌,陈腐48小时让成分充分融合;
4. 施釉烧制: 采用浸釉法(厚度0.3-0.5mm),在还原焰(窑内氧气浓度<5%)中以每小时升温100℃的速度烧至1300℃,保温2小时。
三、文化融合:从“材料创新”到“艺术表达”
技术突破后,苏清河并未止步于“做出新釉”,而是思考如何让稀土与“中国白”的文化内涵共振。他观察到:传统“中国白”因极致的素雅常被用于佛像、茶具等承载东方美学的器物,但现代审美需要更多情感表达。
于是,团队基于稀土特性开发出两类创新釉色:
- “月白”系列: 通过低比例镧(0.8%)与钇(0.5%)组合,在还原焰中呈现类似月光洒在雪地的微蓝调,釉面隐约泛着珍珠光泽,适合制作文人雅士的文房用具;
- “晨露”系列: 提高铈(1.2%)与氧化锌(2%)含量,高温下形成柔和的乳浊釉,表面如清晨荷叶上的露珠般莹润,多用于茶壶、花瓶等日常器皿。
“稀土不是颠覆传统,而是给‘中国白’多了种‘会说话’的方式。”苏清河曾指着一件月白釉观音像说,“你看这尊像的衣袂褶皱处,釉色比平面略深半分,那是稀土在高温流动中自然形成的层次——这是机器永远复刻不了的手艺温度。”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问答嵌套)
Q1:为什么不用其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调色?
A:氧化铁虽能调色(如红、褐),但高温下易导致釉色发暗或出现杂质斑点,且与“中国白”的纯净诉求冲突;稀土的优势在于微量即可显效,且能保持釉面整体温润感。
Q2:稀土添加后是否影响烧制成功率?
A:初期确实因配比不当导致废品率上升(最高达60%),但通过控制添加量(≤3%)和优化烧成气氛(严格还原焰),后期成品率可稳定在85%以上,与传统釉相当。
Q3:这种技术现在还能复制吗?
A:关键在“经验+数据”的结合——苏清河团队当年记录了上千组烧制参数(如温度曲线、稀土配比、气氛值),这些隐性知识至今仍是德化部分陶瓷研究所的参考模板。
从实验室的试管到窑炉里的瓷器,苏清河用三十年前的探索证明:传统工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敢于接纳新事物的勇气。当稀土的微观调控遇上“中国白”的宏观美学,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至今仍在德化的窑火中续写新的篇章。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