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的办学历史与特色课程如何体现其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这所百年老校如何在时间长河里沉淀独特气质,又怎样通过课程将文化基因传递给新一代学子?
温州市平阳县中心小学的办学历史与特色课程如何体现其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这所扎根浙南大地的老校,如何在百年风雨中坚守教育初心,又通过哪些特色课程让文化底蕴“活”在当下?当我们走进校园,斑驳的老墙与崭新的教室并存,琅琅书声里藏着怎样的岁月故事?答案藏在每一块青砖的纹路里,更渗透在每一堂特色课的细节中。
百年光阴里的教育传承:从私塾到现代小学的蜕变
平阳县中心小学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初为平阳县城厢两等小学堂,是浙南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早期校舍设在孔庙旁,师生们晨读时能听见檐角风铃与诵经声交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一开始就为学校注入了兼容并包的基因。民国时期几经更名(如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抗战期间迁址乡下坚持办学,战火中保护了大量古籍与教学器具;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平阳县中心小学”,逐步扩建为拥有完善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校园。
翻开校史档案,一组数据格外动人:建校至今培养了超3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在此就读启蒙班)、文史专家马允伦等。老校友回忆:“当年的国文课要背诵《论语》选段,算术课用算盘练习珠算,劳动课带着我们去田里种番薯。”这些细节拼凑出百年前的教育图景——既重视传统根基,又紧跟时代需求。20世纪80年代保留下来的手写教案本上,还能看到教师用红笔批注的“需结合本地风土人情讲解课文”,这种扎根乡土的教学理念延续至今。
| 关键时间节点 | 重要事件 | 文化意义 | |--------------|----------|----------| | 1906年 | 城厢两等小学堂创立 | 开启浙南新式教育先河 | | 1938-1945年 | 抗战内迁坚持办学 | 保存教育火种的坚韧精神 | | 1950年 | 更名平阳县中心小学 | 确立区域教育核心地位 | | 2006年 | 百年校庆重建校史馆 | 系统梳理文化传承脉络 |
特色课程:让文化底蕴“看得见、摸得着”
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犹如一棵大树,根系深扎于百年历史土壤,枝叶舒展于当代教育需求。“千年古县”文化探究课是最具代表性的招牌——孩子们跟着本地文史专家走访平阳古城墙遗址,在县志馆辨认民国时期的学宫地图,用陶泥复刻出土的宋代瓷片纹样。五年级学生小宇在实践报告中写道:“原来我们脚下的操场,百年前可能是秀才们赶考的路!”这种沉浸式学习让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
另一大亮点是“非遗工坊”系列课程,将平阳本地非遗项目融入课堂:米塑课上,孩子们用糯米粉捏出鳌江龙舟造型;木偶戏课中,老艺人手把手教他们操纵提线木偶;太平钿剪纸社团里,剪刀翻飞间诞生一幅幅生肖图案。美术老师坦言:“起初担心现代孩子坐不住,没想到他们对手工的热爱超乎想象,有个学生因为学剪纸,主动要求周末去博物馆看文物展览。”
| 特色课程类型 | 具体内容 | 文化连接点 | |--------------|----------|------------| | 千年古县探究 | 实地考察+文献研读 | 县域历史地理人文 | | 非遗工坊 | 米塑/木偶戏/剪纸 | 民间技艺传承创新 | | 经典诵读 | 晨读《弟子规》《声律启蒙》 | 传统蒙学文化浸润 | | 乡贤讲堂 | 邀请校友讲述奋斗故事 | 近现代教育精神延续 |
数学拓展课同样充满巧思——“算盘里的加减法”让学生亲手制作传统算盘,通过拨动算珠理解进位原理;“楠溪江水利工程中的数学”结合本地古堰坝案例,用测量计算还原古人智慧。科学课上,孩子们在校园百草园种植平阳特产黄栀子,记录生长周期的同时学习植物学知识。这些课程不是简单的“老物件展示”,而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的契合点,让知识传授自然承载文化内涵。
校园环境:会说话的文化符号
漫步校园,处处可见精心设计的历史印记:校门左侧的“百年钟楼”保留着1930年代的机械钟表结构,每周一清晨仍会准时敲响;教学楼走廊悬挂着历年校友的照片与寄语,最新展板上贴着一年级新生写的“我和母校的第一张合影”;图书馆特设“校史专架”,收藏着1920年代的手抄校歌集、1950年代的学生作业本复制品。
最打动人的是那棵百年银杏树,树干上挂着学生们制作的“成长纪念牌”——“2025级3班在此许愿:像银杏一样茁壮成长”。总务主任说:“每年秋天落叶时,老师们会捡些金黄的叶子做成书签,送给毕业班同学,背面印着校训‘厚德博学’。”这些细节构建起独特的校园文化场域,新入学的孩子不用刻意学习校史,就能在日常相处中感受到时光沉淀的温度。
当我们在讨论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时,本质上是在探寻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不仅是建筑的留存,更是记忆的复苏。平阳县中心小学用百年时光证明:真正的文化底蕴从不会因岁月褪色,只要用心浇灌,那些刻在青砖里的故事、融在课程中的智慧、长在校园里的情怀,终将成为滋养一代代学子的精神养分。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我们守护的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种向上的力量。”
【分析完毕】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