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承资本在投资不同消费品类时,如何平衡品类独特性与规模化扩张的可行性? ——当小众需求遇上大众市场,资本如何在“个性坚守”与“规模复制”间找到黄金分割点?
在消费投资领域,“独特性”是品类的护城河,“规模化”是商业的放大器,但二者常像跷跷板的两端:过度强调独特性可能困于小众市场,盲目追求规模又容易稀释品牌调性。启承资本作为聚焦消费赛道的头部机构,面对从低度酒到中式烘焙、从宠物用品到功能性零食等差异化赛道时,如何既守护每个品类的核心差异点,又为其铺设通向大众市场的扩张路径?这不仅是投资策略的选择题,更是对消费本质的深度思考。
一、先解“独特性”:为什么有些品类注定难做大?
在讨论平衡之前,需先明确“独特性”的来源及其边界。启承资本投研团队曾总结过三类典型的高独特性消费品类:
- 文化根植型(如地方老字号糕点、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依赖地域文化或传统工艺,消费者为“情感认同”买单;
- 功能细分型(如针对敏感肌的护肤品牌、健身人群的代餐产品):解决特定人群的精准需求,用户画像高度聚焦;
- 体验驱动型(如精品咖啡馆、手作陶艺工作室):通过线下场景或服务过程创造不可复制的体验感。
这些品类的共同问题是:独特性越强,目标客群的半径越小。例如某云南鲜花饼品牌,因坚持用现摘玫瑰和古法烘焙,口感远超工业化生产的同类产品,但产能受限只能服务周边省份的高端客户——这就是独特性带来的天然规模瓶颈。
二、再探“规模化”:扩张失败的常见陷阱有哪些?
现实中,许多品牌为快速做大规模选择“去独特化”,最终反而失去竞争力。启承资本曾复盘过几个典型案例:
- 案例1:某网红茶饮品牌初期以“现熬水果茶”为卖点,迅速打开市场后为降低成本改用浓缩果汁,门店扩张至300家时用户复购率骤降40%;
- 案例2:某手工皮具工作室因每件产品都需匠人定制,当尝试开放加盟并培训普通工人标准化生产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高端客户大量流失;
- 案例3:某区域性早餐品牌凭借“现磨豆浆+现蒸包子”的烟火气走红,向外埠扩张时为适应不同城市口味调整配方,反而模糊了原本的“记忆点”。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规模化扩张若脱离了品类的底层逻辑(如原材料特性、制作工艺、用户心智),所谓的“复制”只会变成“劣化”。
三、启承资本的平衡术:三个关键动作拆解
那么,启承资本具体是如何操作的?结合其过往投资案例(如锅圈食汇、钱大妈、十月稻田等),可总结出以下方法论:
1. 先定义“独特性的不可替代性”,再设计“规模化的最小单元”
启承资本在接触一个新消费品类时,首先会与创始人反复探讨:“这个品类的独特价值,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替代?”例如投资某低温鲜奶品牌时,团队发现其核心竞争力并非单纯的“新鲜”(冷链配送均可实现),而是“牧场直供+72小时保质期”的品质确定性——这一独特性无法被常温奶或普通鲜奶复制,但可通过“城市周边牧场+区域密集开店”的模式控制半径,先在华东地区做到单城500家门店密度后再向周边渗透。
关键动作:用“需求验证-场景还原-成本测算”三步法,明确哪些独特性是用户愿意为溢价买单的核心(如原料溯源、工艺传承),哪些是可以标准化改造的非核心环节(如包装设计、渠道分发)。
2. 用“模块化能力”替代“全链条复制”
许多品类难以规模化的症结在于“全流程独特性”——比如某中式烘焙品牌的手工现烤环节,若每个门店都要求师傅现做,扩张速度必然受限。启承资本投资的解决方案是:将核心能力拆分为“不可复制的模块”(如秘方原料、烘焙曲线)和“可标准化的模块”(如面团预制、设备操作流程)。该烘焙品牌将核心馅料集中在中央厨房统一生产(保留传统配方比例),门店只需完成简单组装和最后烘烤,既保证了口感一致性,又将单店出餐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支撑起全国超2000家门店的布局。
数据对比:
| 模式类型 | 单店出餐时间 | 原料成本占比 | 扩张速度(年新增门店) |
|----------------|--------------|--------------|------------------------|
| 全手工现制 | 40分钟 | 35% | ≤50家 |
| 模块化预制+核心保留 | 15分钟 | 30% | 2000+家 |
3. 让“用户参与”成为规模化的助推器
启承资本特别关注那些能通过用户互动强化独特性的品类。例如投资某宠物食品品牌时,团队发现养宠人群对“成分透明”的需求极强——他们不仅关心原料是否天然,更想知道具体用了哪种肉源、添加了什么营养素。该品牌顺势推出“配方可视化系统”:每包产品包装上印有原料溯源二维码,用户扫码可查看当天生产的肉源产地、检测报告,甚至能留言建议下季度新品口味。这种“独特性共建”模式让用户从消费者变成“产品共创者”,既保持了“透明配方”的核心差异点,又通过用户口碑加速了市场渗透,成立两年内复购率稳定在45%以上。
四、现实启示:平衡的本质是“动态妥协”
需要强调的是,独特性与规模化的平衡并非静态的“五五开”,而是随着市场阶段动态调整的过程。早期品牌需更坚守独特性(建立认知壁垒),中期需在核心价值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可复制性(提升效率),成熟期则可通过子品牌或产品线延伸覆盖更多细分需求(扩大用户池)。启承资本的投资逻辑始终围绕一点:“独特性是种子,规模化是土壤,而用户需求才是让两者共生的阳光。”
当资本不再盲目追捧“小而美”的孤岛,也不再迷信“大而全”的模板,转而深入理解每个品类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分割点——这或许就是消费投资最朴素的智慧。
【分析完毕】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