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暮江吟》的诗意设计诗配画的教学活动? ?如何通过《暮江吟》的诗意设计诗配画的教学活动?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诗意并转化为画面?
如何通过《暮江吟》的诗意设计诗配画的教学活动?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的《暮江吟》用短短四句勾勒出秋日江畔的时空变幻——从黄昏的绚烂到夜晚的静谧,从江面的色彩到草叶上的露珠。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将这首充满画面感的古诗转化为诗配画创作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更能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但如何避免"画诗"流于表面,真正让诗意渗透进每一笔线条?这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读—想—画—说"的过程中完成从文字到图像的思维跨越。
一、解码诗意:从文字到意象的思维破冰
学生初次接触《暮江吟》时,往往只能捕捉到"残阳""江水""露珠""月亮"等孤立意象。教师需先带学生逐句拆解诗句背后的动态画面:"残阳铺水中"的"铺"字暗含光线斜射的水面反光效果;"半江瑟瑟半江红"需要理解"瑟瑟"是未受阳光直射的青绿色,与被染红的江面形成冷暖对比;"九月初三夜"点明季节是深秋,此时昼夜温差大,露珠凝结迅速;"露似真珠月似弓"则用比喻将微小的露珠与弯月放大为视觉焦点。
课堂互动建议:可设计"意象联想卡"活动——每组抽取一句诗,用便签纸写下联想到的颜色(如橙红、青碧)、形状(如弯钩、圆珠)、质感(如光滑的江面、晶莹的露珠),再汇总成班级共享的"诗意元素库"。这种具象化的前期准备,能帮助学生突破"只会画大场景"的局限,学会抓住关键细节。
二、分层任务:适配不同能力的创作阶梯
考虑到学生的绘画基础差异,可将诗配画任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要求还原"残阳映江"与"露月同辉"两个核心场景;进阶层需体现时间流转(黄昏至夜晚的光线变化)与空间层次(近景的江水波纹、中景的岸边草木、远景的山峦轮廓);挑战层则鼓励加入个人想象——比如江边是否有独坐的诗人?露珠是挂在草叶还是花瓣上?
具体操作步骤:
1. 草图构思:发放方格绘图纸,要求学生用铅笔标注"诗句对应区域"(如上半部分画黄昏,下半部分画夜晚),并用简单符号记录关键元素位置;
2. 色彩实验:提供水彩颜料,让学生先在小色卡上调试"半江红"(朱砂+少量藤黄)与"半江瑟瑟"(石青+钛白)的配比,再应用到正式画作中;
3. 细节强化:用细头勾线笔描绘露珠的高光点(模仿真实水珠的透明感)和月牙的弧度(注意与残阳的圆弧形成形态对比)。
通过分层设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切入点,避免因能力差距产生畏难情绪。
三、跨学科融合:科学与艺术的灵感碰撞
《暮江吟》中隐藏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什么残阳会是"铺"在水面而非直射?这与秋季太阳高度角降低有关;为何九月初三的露珠特别明显?因为此时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水汽易凝结。教师可引入地理课中的"太阳方位与日照角度"知识,解释"残阳铺水"的光学原理;结合生物课"植物蒸腾作用",说明深秋夜间露珠的形成过程。
实践案例:某校教师在活动中播放了"不同季节日落光线对比"的短视频,学生观察到秋季夕阳更贴近地平线,光线斜射时会在水面形成长长的光带,这直接启发了他们在画作中用渐变的橙红色线条表现"铺"的动态感。这种跨学科联动,让诗配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为理解古诗科学背景的桥梁。
四、展示评价:让诗意表达被看见
完成画作后,组织"诗画对话会"——每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处理色彩?某个细节对应的是哪句诗?其他同学则从"是否体现原诗意境""哪个细节最打动人"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教师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创作思路而非单纯技法,例如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处理,有的学生用对角线分割江面,有的则通过波纹的疏密表现光影过渡,这些不同的艺术选择都值得肯定。
评价表参考:
| 评价维度 | 优秀标准(3星) | 待改进(1星) |
|----------------|-------------------------------|---------------------------|
| 意境契合度 | 关键诗句元素完整且逻辑连贯 | 仅画出个别孤立意象 |
| 细节表现力 | 露珠/月光的质感刻画生动 | 细节模糊或缺失 |
| 创意延伸 | 加入合理想象且不脱离原诗背景 | 完全照搬文字无个人发挥 |
这种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诗配画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用画面传递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当学生拿着自己创作的《暮江吟》诗配画——有的用暖色调渲染黄昏的壮丽,有的以冷色铺陈夜晚的宁静,有的甚至在画角添了一只凝视露珠的蟋蟀——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对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学理念的深刻体悟。这种教学活动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字与图像互通的大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分析完毕】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