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来的“格式”概念如何重新定义汉语虚词研究范式? ——这一理论视角能否突破传统语法描写的局限?
潘东来的“格式”概念如何重新定义汉语虚词研究范式?
在汉语语法研究的漫长历程中,虚词始终是解开语言密码的关键钥匙。传统研究多依赖结构主义语法框架,将虚词视为孤立的语法标记,通过分布描写、功能归纳等方式分析其用法。但随着语言事实的复杂性和语境依赖性的凸显,这种“就词论词”的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虚词的语义模糊性、功能交叉性以及与实词的动态互动关系难以被精准捕捉。在此背景下,学者潘东来提出的“格式”概念,为汉语虚词研究开辟了一条更具解释力的新路径。
一、“格式”概念:从静态描写到动态关联的视角转换
潘东来所指的“格式”,并非简单的语法结构模板,而是以虚词为核心节点,整合前后成分搭配、语义制约条件及语用功能的动态组合模式。与传统研究中将虚词剥离语境单独分析不同,“格式”强调虚词与其左右邻接成分(如实词、短语甚至小句)形成的整体搭配关系,关注这些成分在特定语境中的协同运作机制。
例如,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了”常被归类为动态助词,传统研究多描述其表示“动作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功能。但在“格式”视角下,“吃了饭再走”“看了三天书”“累了半天”等具体用例中的“了”,需结合前接动词的时体特征(如瞬间动词/持续动词)、后接成分的语义类型(时间短语/数量短语/评价性成分)以及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综合分析。同一个“了”在不同格式中可能承载“实现义”“界限义”或“评价义”,这种差异无法通过单一功能标签概括,却能在具体格式中得到清晰呈现。
二、传统虚词研究的瓶颈:为什么需要“格式”介入?
长期以来,汉语虚词研究面临三大核心难题:其一,功能交叉导致的分类模糊(如“都”“全”既表范围又表强调);其二,语境依赖引发的语义漂移(如“就”在“他就来了”和“就他没来”中意义迥异);其三,实虚互动形成的动态功能(如“把”字句中“把”与动词、宾语的协同制约)。这些问题在传统研究框架下往往被拆解为孤立现象,难以形成系统性解释。
以副词“才”为例:在“他十点才起床”中,“才”表“时间晚”;在“这么简单的题才做错”中表“程度低”;在“等了三小时才等到车”中表“过程长”。若仅从“才”的本体出发,很难归纳出统一的释义规则。但若将其置于具体格式——“时间名词+才+动作”(表延迟)、“程度形容词+才+结果”(表不符预期)、“时长成分+才+达成”(表不易)——中观察,就能发现“才”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前后成分的对比关系,凸显某种预期与现实的偏离程度。这种基于格式的功能推导,比单纯标注“表时间/程度”更贴近语言实际使用。
三、“格式”如何重构研究范式?三大实践维度解析
1. 从“词本位”到“格式本位”:观察单位的拓展
传统研究以单个虚词为分析单位,而“格式”理论将观察视野扩展至“虚词+相邻成分”的组合单元。例如,研究语气词“呢”时,不再局限于“呢”本身表疑问或停顿的功能,而是聚焦“陈述句+呢”(如“我还没吃饭呢”表持续状态)、“选择问+呢”(如“你去呢还是我去呢”表协商)、“特指问+呢”(如“你在哪儿呢”表现场关切)等具体格式,通过对比不同格式中“呢”的语音轻重、句调变化及答语特征,揭示其语用调节作用的底层逻辑。
2. 从“功能归纳”到“制约条件”:解释机制的深化
“格式”理论强调通过提取虚词使用的必要条件与排斥条件,解释其分布规律。比如,结构助词“的”在定语标记位置上,并非所有形容词都能自由进入“形容词+的+名词”格式——当形容词为状态形容词(如“雪白的”“红彤彤的”)时,“的”通常必须出现;当形容词为性质形容词且受程度副词修饰(如“非常漂亮的”)时,“的”可隐可现;而当形容词直接修饰亲属称谓(如“漂亮女儿”)时,“的”常省略。这种差异并非随机,而是由“的”的核心功能(凸显定语与中心语的语义黏合度)与具体格式中的成分特征(如形容词的量级、名词的人际关系属性)共同制约的结果。
3. 从“静态规则”到“动态适应”:语用维度的融入
虚词的使用常随语境变化产生临时性功能调整,“格式”理论特别关注这种动态适应现象。例如,连词“不过”在“他很努力,不过成绩一般”中表示转折,但在“不过如此”中演变为程度评价,在“你不过来,我就走了”中则带有催促意味。通过分析“不过”在不同格式(“陈述+不过+补充”“感叹+不过+结论”“条件+不过+后果”)中的前后成分搭配及说话人立场,可以清晰看到其核心语义(“对前述内容的修正或补充”)如何通过格式参数的变化实现语用功能的灵活迁移。
四、关键问题对照:传统视角与“格式”视角的差异
| 对比维度 | 传统研究视角 | “格式”研究视角 |
|----------------|----------------------------------|------------------------------------|
| 分析单位 | 单个虚词 | 虚词+相邻成分的组合格式 |
| 功能解释 | 基于分布的功能归纳(如“表时间”) | 基于前后成分制约的语义推导 |
| 语境处理 | 视为外部变量 | 作为格式成立的必要条件 |
| 动态变化 | 强调共时规则的稳定性 | 关注语境驱动的功能适应性 |
五、现实意义:从理论创新到应用延伸
“格式”概念的价值不仅在于深化虚词本体研究,更对语言教学、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常因孤立记忆虚词功能而误用(如将“已经”与“了”随意搭配),若通过“格式”教学(如“时间词+已经+动词+了”表过去完成),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虚词的正确使用场景。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基于格式的虚词标注规则(如识别“虽然...但是...”格式中的让步关系)比单纯依赖词性标注的模型准确率更高,这正是因为格式捕捉到了虚词与前后成分的语义关联。
从“词”到“格式”的视角转换,本质上是汉语虚词研究从“描写”向“解释”、从“孤立”向“关联”的范式跃迁。潘东来的理论提醒我们:虚词的生命力不在其自身的定义标签里,而在它与汉语使用者共同构建的无数具体表达格式中。当我们不再追问“这个虚词是什么意思”,转而思考“它在什么格式里会怎么用”时,或许离汉语语法的本质更近了一步。
【分析完毕】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