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旅如何通过非遗活化提升在地文化吸引力?
江苏文旅如何通过非遗活化提升在地文化吸引力?如何真正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吸引游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一、深挖非遗资源,讲好地方故事
江苏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苏州刺绣、南京云锦、扬州漆器、无锡泥人、宜兴紫砂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1. 梳理与分类非遗项目
系统梳理省内各级非遗项目,根据地域特色、传承现状及市场潜力进行分类,形成“一市一品”“一县一绝”的非遗资源图谱。比如苏南侧重丝绸、刺绣与园林艺术,苏北则可突出淮剧、柳琴戏与民间工艺。
2. 打造“可感知、可体验”的非遗叙事
将非遗与地方历史、民俗风情结合,通过短视频、展览、解说系统等方式,让游客“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例如,在南京夫子庙设置云锦织造互动区,游客可以现场观摩甚至参与制作过程。
二、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非遗只有走进大众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文旅融合是当前最有效的路径之一。
1. 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围绕非遗项目设计特色旅游路线,如“苏州园林+苏绣体验”“无锡惠山泥人+古运河游”“扬州漆器+瘦西湖文化游”。这些线路不仅丰富了旅游内涵,也带动了非遗消费。
2. 非遗进景区,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热门景区设立非遗展示与体验馆,如周庄古镇引入昆曲表演、传统手工艺作坊,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互动,增强文化感知度。数据显示,融入非遗元素的景区,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1.5小时以上。
三、创新非遗表现形式,拥抱数字化
在数字化浪潮下,利用新技术手段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是吸引年轻群体的关键。
1. 发展非遗数字内容
通过短视频、VR/AR、元宇宙等手段,将传统技艺可视化、互动化。比如,利用VR技术还原苏州缂丝织造全过程,让观众“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
2. 打造线上非遗IP与文创产品
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商品,如南京云锦图案的手机壳、苏州刺绣风格的笔记本、无锡泥人盲盒等。同时,通过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扩大非遗影响力。
四、培育传承人群体,激发内生动力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人,培养一批懂技艺、会传播、能创新的传承人是关键。
1. 鼓励“非遗+职业教育”模式
在职业院校开设刺绣、漆器、剪纸等相关专业课程,与非遗传承人合作教学,既传承技艺,又培养专业人才。目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开设多个非遗相关专业,效果显著。
2. 支持青年传承人与创客发展
通过资金扶持、创业孵化、展示平台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创新。例如,南京一家青年团队将传统绒花工艺与现代饰品设计结合,产品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
五、构建非遗活化生态圈,形成持续吸引力
非遗活化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传承人多方协同,构建良好的生态体系。
1. 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政府应出台专项政策,对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创新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支持。同时,设立非遗保护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 社区参与与公众教育
在社区、学校开展非遗讲座、工作坊、亲子活动,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比如,常州每年举办“非遗文化周”,吸引数万市民参与,有效提升了地方文化认同感。
六、案例实践:江苏各地的非遗活化样板
通过具体案例,可以更直观地看到非遗活化的成效。
| 地区 | 非遗项目 | 活化方式 | 成效 | |------|----------|----------|------| | 苏州 | 苏绣 | 设立苏绣体验馆,推出定制服务与文创产品 | 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带动周边商业发展 | | 南京 | 云锦 | 与高端品牌联名,打造云锦服饰与家居系列 | 提升品牌价值,成为国礼代表 | | 无锡 | 泥人 | 在景区设立互动工坊,开发泥人盲盒 | 游客参与度高,成为打卡热点 | | 扬州 | 漆器 | 开设漆器工艺培训班,与高校合作研发新品 | 传承队伍扩大,产品远销海外 |
我的个人观察(来自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
我曾走访过苏州与南京的非遗展示区,发现那些真正“活”起来的非遗项目,往往不是靠单纯的保护,而是通过体验、互动与再创造,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了共鸣。非遗不应该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应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江苏若能在“非遗+科技”“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必将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典范。
非遗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文化与生活。江苏文旅若能持续深耕非遗活化,不仅能提升在地文化吸引力,更能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