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利在大乳山生态修复项目中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 刘新利在大乳山生态修复项目中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他是如何从土壤改良到植被重建层层推进的?
刘新利作为大乳山生态修复项目的核心负责人,面对这片曾因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的海岸带,带领团队通过系统性工程实现了生态逆转。以下从六个维度拆解他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土壤改良:打破板结僵局的"基础手术"
大乳山区域因长期养殖排污与旅游踩踏,表层土壤盐碱化严重且有机质匮乏。刘新利团队首先启动土壤修复工程:
- 物理疏松:采用旋耕机深翻30-40厘米打破硬化土层,配合蜂窝状开沟引流降低地下水位;
- 化学调理:针对局部pH值超8.5的强碱性地块,按比例掺入硫磺粉与腐殖酸中和盐碱;
- 生物激活:每亩投放200公斤蚯蚓粪与50公斤复合微生物菌剂,加速有机质分解。
这些措施使修复区土壤孔隙度提升22%,速效氮含量从不足5mg/kg增至18mg/kg,为后续植被扎根打下根基。
二、植被重建:模拟自然的"分层造林法"
针对海岸带特殊环境,刘新利摒弃单一树种模式,设计出立体化种植方案:
| 植被类型 | 代表物种 | 功能定位 | 种植密度 |
|----------|----------|----------|----------|
| 先锋固沙林 | 柽柳、沙枣 | 抵御海风侵蚀 | 1.2m×1.2m株距 |
| 中层灌木带 | 锦鸡儿、紫穗槐 | 保持水土 | 1.5m×1.5m株距 |
| 地被覆盖层 | 蒲公英、二月兰 | 防止表层流失 | 自然撒播 |
特别在潮间带区域,选用耐盐碱的碱蓬草与芦苇进行带状混种,形成宽度达50米的缓冲带,成功拦截了70%以上的海水携带泥沙。
三、水系连通:激活生态循环的"血管工程"
原有鱼塘分割导致水域孤立,刘新利主导拆除硬质堤坝,重构水文网络:
- 河道清淤:疏浚总长12公里的淤塞沟渠,恢复自然蜿蜒形态;
- 生态护坡:采用石笼网+菖蒲种植替代混凝土护岸,既稳固河堤又提供鱼类产卵场;
- 湿地再造:在低洼区挖掘3处总面积8公顷的生态塘,通过挺水植物净化养殖尾水。
改造后区域地下水埋深回升至1.5米左右,夏季地表径流滞留时间延长至3天,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四、生物多样性修复:构建完整食物链
为恢复生态链完整性,刘新利采取"引种+保护"双轨策略:
- 鸟类栖息地营造:在制高点设置人工鸟巢箱300个,补植浆果类灌木吸引候鸟;
- 底栖生物增殖:投放本地牡蛎苗20万粒、文蛤幼贝50万粒,重建滩涂过滤系统;
- 濒危物种保育:划定5公顷核心区专项保护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
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鸟类种类从最初的17种增至43种,其中包括黑脸琵鹭等珍稀品种。
五、智能管护:科技赋能的长效机制
为避免"修复后反弹",刘新利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
- 无人机巡检:每周对3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高清影像采集,识别异常斑块;
- 物联网传感器:在关键点位布设土壤湿度、盐分及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数据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
- 公众参与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供游客上报破坏行为,累计处理违规事件127起。
这套系统使管护效率提升40%,养护成本下降约18万元/年。
六、社区协同:从对抗到共生的转变
项目初期曾遭遇周边渔民抵触,刘新利创新推出"生态补偿+就业吸纳"模式:
- 转产扶持:将废弃养殖塘改造成休闲垂钓区,带动23户渔民转型旅游服务;
- 技能培训:组织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等培训班16期,覆盖156人次;
- 利益共享:将修复后林地产生的碳汇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村集体。
这种参与式治理使项目支持率从最初的41%跃升至89%,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通过土壤-植被-水系-生物-管理-人文六维联动,刘新利团队用五年时间将大乳山从生态伤疤转变为国家级海洋公园。该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库,其"因地制宜、系统修复"的理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当春日的碱蓬草染红滩涂,秋日的银杏林铺就金色长廊,这片重生之地正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解的故事。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