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规则中,参与制定命名表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自需要提供多少个名字?这些名字需要满足哪些具体要求?
台风的命名规则中,参与制定命名表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自需要提供多少个名字?这些名字需要满足哪些具体要求?为什么这些名字要循环使用且部分会被退役?
台风是影响全球热带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而给台风命名的规则背后藏着一套国际协作的智慧。目前,负责制定台风命名表的是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其成员包括14个国家和地区——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这些地区共同组成了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台风的“命名共同体”。
一、14个国家和地区各需提供多少个名字?
根据台风委员会的统一规定,这14个成员每个国家或地区需提交10个符合要求的台风名字,汇总后形成包含140个名字的命名表。这张表按顺序循环使用——当某个台风生成时,就按表中的顺序取出对应的名字命名,用完一轮后重新从第一个名字开始循环。比如2023年影响我国的“杜苏芮”“卡努”,就是命名表中按序选取的名字。这种循环机制既保证了命名的系统性,也避免了频繁创造新名字的繁琐。
二、这些名字需要满足哪些具体要求?
14个成员提交的140个名字并非随意拟定,而是要严格符合以下核心要求:
1. 文化代表性:体现本土特色
名字需来自提交地区的文化、自然、动物、植物或神话元素,展现当地特色。例如中国的名字常包含“悟空”“玉兔”“海棠”等源自神话或传统意象;日本多用星座名如“天秤”“摩羯”;东南亚国家则偏好动植物,像马来西亚的“塔巴”(一种淡水鱼)、泰国的“山猫”(一种猫科动物)。这种设计让每个名字都带有地域文化的“标签”,便于记忆。
2. 通俗易记:朗朗上口且无歧义
名字要简短(通常2-3个音节)、发音清晰,避免生僻字或复杂拼写,确保不同语言背景的人都能轻松读出。同时需无负面含义或不良联想——比如不能包含灾难、死亡、恐怖等元素,也不能与历史悲剧、敏感事件相关。例如曾有名字因引发争议被退役(后文会展开)。
3. 非商业性:禁止涉及商标或政治
名字不能是企业商标、品牌名称,也不能包含政治人物、宗教敏感词或具有争议性的政治隐喻,以保证命名的中立性和纯粹性。
4. 一致性:符合台风命名的通用规范
所有名字需用英文书写(同时标注中文原名),并提前提交台风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才能纳入命名表。审核时会综合评估名字的文化适配性、语言友好度及国际接受度。
三、为什么名字会“退役”?循环使用中有哪些特殊规则?
虽然命名表是循环使用的,但若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严重的灾害或人员伤亡(如2005年台风“龙王”导致我国福建等地重大损失,2013年“海燕”重创菲律宾),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名字退役。退役后,原提交国需重新提供一个替代名字(同样需满足上述要求),经委员会批准后替换原名字。例如中国曾用“龙王”后替换为“海葵”,菲律宾用“海燕”后替换为“Yolanda”(当地语言中的“百合花”)。这一机制既保留了命名的延续性,也对重大灾害形成了特殊的纪念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关于台风命名的细节补充
-
Q:为什么是14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制定?
A:因为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是全球台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这些地区直接受台风影响,且覆盖了主要受灾国与地理范围,协作制定能兼顾各方需求。 -
Q:名字的顺序是固定的吗?谁决定哪个台风用哪个名字?
A:顺序固定(按140个名字的排列依次使用),但具体由日本气象厅(西北太平洋台风官方监测机构)根据台风生成的先后顺序从表中选取对应名字,其他成员共同认可。 -
Q:如果提交的10个名字都被用完了怎么办?
A:不会“用完”——14个成员共提交140个名字循环使用,理论上足够覆盖未来数十年的台风命名需求(平均每年生成25-30个台风)。即使某名字退役,也会及时补充新名字维持总数稳定。
台风命名规则看似简单,实则是国际合作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典范。14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提交具有特色的名字,既让每个台风有了独特的“身份标识”,也通过循环与退役机制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下次听到“杜苏芮”“海葵”这样的名字时,或许你能更深刻地理解它背后的故事。
【分析完毕】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