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干部学院在党性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苏州干部学院在党性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如何通过本土资源与现代技术融合让党性教育更鲜活?
苏州干部学院作为江苏省重要的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始终将党性教育作为核心任务。面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对“有温度、有深度、有共鸣”的学习需求,学院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紧扣“实、活、融”三大方向,探索出一套兼具苏州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创新路径——这些举措不仅让抽象的理论“落地生根”,更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思想淬炼。
一、深挖本土红色资源:让“身边教材”成为精神坐标
苏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沙家浜精神”到改革开放后的“张家港精神”,再到新时代“三大法宝”的实践智慧,本土红色资源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动的教材。学院打破“只讲全国大案例”的局限,组建专项调研组,用半年时间走遍全市10个区县,走访老党员、革命后代、基层模范200余人次,系统梳理出“革命烽火中的苏州印记”“改革潮头的精神密码”“新时代基层治理样板”三大类28个本土案例。
例如,在“沙家浜精神”课程开发中,学院没有停留在“芦荡火种”的故事复述,而是联合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实地采集当年新四军伤病员隐蔽养伤的芦苇荡地形数据、老交通员的口述录音,制作成“沉浸式情景短剧”——学员换上八路军军装,模拟护送伤员穿越封锁线的任务,在芦苇丛中亲身体验“一根扁担藏伤员”“一碗米粥分半碗”的军民鱼水情。这种“现场即课堂、实物即教具”的设计,让参与学员感慨:“原来‘沙家浜精神’不是口号,是前辈们用体温焐热的信仰。”
二、创新教学形式: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
传统党性教育常被诟病“老师讲得累、学员记不住”,苏州干部学院对此开出“互动处方”。一方面,推出“角色代入式研讨”:选取苏州近年来基层治理中的真实矛盾(如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利益平衡、产业转型中的职工安置),将学员分组扮演社区书记、居民代表、企业负责人等角色,在模拟听证会、协商会上碰撞观点。有学员在课后分享:“当我站在拆迁户的角度思考补偿方案时,才真正理解‘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概念,是要把每个群体的诉求都放在心上。”
另一方面,开发“数字赋能微党课”:利用VR技术还原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1925年全国最早的地级市党组织诞生地)的历史场景,学员戴上设备即可“走进”1925年的书社,在泛黄的《向导》周报前聆听侯绍裘等早期党员讨论革命方向;通过AI交互系统,输入个人工作中的困惑(如“基层执法如何兼顾力度与温度”),系统会调取苏州历届优秀共产党员的日记、访谈片段生成“定制化答案”。这种“科技+人文”的设计,让年轻干部直呼:“原来党史不是遥远的过去,是能和当下对话的智慧库。”
三、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既“走心”又“见效”
为避免党性教育“听起来感动、做起来不动”,学院建立了一套覆盖“设计—实施—反馈”的全流程评价机制。前端聚焦“需求匹配度”:通过问卷调研、个别访谈收集不同层级干部的痛点(如机关干部更关注“权力观校正”,乡镇干部更关注“群众工作方法”),据此调整课程比重——针对年轻干部增设“初心溯源”模块,针对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担当”案例。中端把控“课堂感染力”:要求教师授课时“少用文件语言,多讲身边故事”,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课堂氛围、学员参与度进行量化评分(如互动提问率需超40%、情感共鸣点不少于3处)。后端跟踪“行为转化率”:在培训结束3个月后,通过单位回访、学员自评等方式,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是否运用了课程中的方法论(如是否主动深入基层调研、是否改进了群众沟通方式),并将结果反馈至下一轮课程优化中。
数据显示,近两年学院开发的党性教育课程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以上,更有不少学员在结业后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将课堂上学到的“枫桥经验”“园区经验”转化为本单位的具体实践。正如一位参加过“张家港精神与干部担当”课程的街道干部所说:“以前总觉得‘干好本职工作就行’,现在明白,党性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你面对矛盾时多走的那一步、多担的那份责。”
从本土资源的活化利用到教学形式的多元创新,从课堂互动的精心设计到效果跟踪的长效机制,苏州干部学院的党性教育课程开发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党员干部在学习中不仅“知道”什么是党性,更“懂得”如何践行党性。这些创新举措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却用最贴近实际的“小切口”,点燃了每一名学员心中的信仰之火。
【分析完毕】

虫儿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