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书关于中医药在中国式医改中的具体实践方案包含哪些创新性建议? 王全书关于中医药在中国式医改中的具体实践方案包含哪些创新性建议?这些方案如何真正落地解决基层医疗难题?
在当前中国式医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如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更好融入现代医疗体系,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全书基于长期调研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建议,既回应了“中医西化”“基层中医服务弱化”等现实痛点,也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提供了传统智慧与现代制度结合的新路径。
一、从“边缘补充”到“核心支撑”:重新定位中医药服务价值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部分医疗机构中被视为“辅助手段”,王全书指出,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制约了中医药潜力的发挥。他建议从政策层面明确“中西医并重”的具体实施标准——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占比不低于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置标准化中医馆;同时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纳入医保门诊统筹支付范围,报销比例提高至与西药同等水平。
这一建议的背后是对现实的精准把握:数据显示,我国基层中医馆覆盖率虽已超80%,但仍有近三成机构因设备不足、人员短缺沦为“摆设”。通过刚性指标约束和资源倾斜,既能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也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简、便、验、廉”的特色诊疗。
二、人才培养破局:从“学院派”到“田间派”的立体化体系
“现在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生不会开方子、不敢扎针灸,而民间确有专长的老中医却因学历门槛难以获得行医资格。”王全书在调研中发现的人才断层问题,催生了其最具突破性的建议——构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具体操作上:一方面推动中医药院校增加经典课程比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原著学习不少于总学时的30%),并将跟师临诊纳入必修学分;另一方面为民间中医(尤其是掌握独特技法的“土郎中”)开辟认定通道,通过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实践技能考核后,可直接授予相应执业资格。更关键的是,鼓励退休老中医到社区坐诊带徒,形成“以老带新、以用促学”的良性循环。这种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培养机制,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有方无人用、有人无方用”的矛盾。
三、产业协同赋能:让道地药材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
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一直是影响疗效的“隐形杀手”。王全书特别强调,必须从源头抓起建立“道地药材保护区”,对川芎、枸杞等50种大宗药材划定核心产区,实行种植技术标准、采收时间、初加工流程“三统一”;同时支持企业运用指纹图谱检测、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从田间到药柜的全程质量可控。
在产业链下游,他建议设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中药新药研发(特别是针对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复方制剂)和智能中医设备开发(如便携式脉诊仪、AI舌象分析系统)。通过“科技+传统”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中医药的标准化水平,更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集群。
四、文化浸润渗透:让“信中医”成为全民自觉
“很多人生病先吃抗生素,觉得中药见效慢,其实是没选对方法。”王全书认为,普及中医药知识不能仅靠宣传标语,而要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他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启蒙课”,通过辨识常见药材、体验艾灸按摩等活动激发兴趣;在社区推广“家庭中医养生指南”,指导居民根据体质熬制四季药膳、练习八段锦等传统功法。
更具创新性的是,他倡导将中医药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产业——比如在甘肃陇西打造“千年药乡”研学基地,在安徽亳州建设中医药主题博物馆,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一根银针治百病,一剂汤药暖千家”的深厚底蕴。当中医药从“神秘古籍”变成“身边日常”,群众的信任度与参与度自然水涨船高。
| 关键问题 | 王全书创新建议的核心内容 | 预期效果 | |-------------------------|------------------------------------------------------------------------------------------|--------------------------------------| | 中医药服务边缘化 | 明确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占比、基层机构中医馆全覆盖,提高非药物疗法医保报销比例 | 提升中医药可及性与使用率 | | 人才青黄不接 | 构建院校+师承+继续教育的立体培养模式,为民间中医开放认定通道 | 解决“有技无证”“有证无能”双重困境 | | 药材质量不稳定 | 划定道地药材保护区并统一标准,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全程溯源 | 保障临床疗效,增强患者信心 | | 文化认同感薄弱 | 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文旅产业,通过实践与体验深化认知 | 培育全民“信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 |
从政策设计到基层落地,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升级,王全书的建议始终围绕一个核心:让中医药回归其“以人为本”的本质,在中国式医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方案或许并非完美无缺,但其直面问题的勇气、融合传统的智慧以及对民生需求的精准把握,无疑为探索中国特色医疗健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当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治理体系碰撞出火花,我们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美好愿景又近了一步。

红豆姐姐的育儿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