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宝芝林的创始人是谁?其历史传承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从街头药铺到百年国药传奇的百年跨越,背后藏着怎样的坚守与变革?
在香港油麻地弥敦道的梧桐树影里,若你驻足观察那些老茶客闲聊时的话题,"宝芝林"这三个字总会被反复提及。这家挂着醒目铜牌的老药铺,不仅是街坊们抓药配膏药的首选,更承载着几代人对传统中医药的集体记忆。当我们追问"香港宝芝林的创始人是谁?其历史传承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实则是在探寻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医药奋斗史,以及一个品牌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守住初心的故事。
一、黄飞鸿门下的医药江湖:创始人的传奇底色
提及宝芝林的起源,绕不开那位在岭南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传奇人物——黄飞鸿。这位出生于佛山南海的洪拳宗师,不仅在武学上自创"虎鹤双形拳",更因医术精湛被百姓尊称为"黄师傅"。1886年,黄飞鸿在广州西关第十甫路开设"宝芝林"医馆,取"宝剑济世,芝兰送香"之意,既为习武之人疗伤正骨,也为普通百姓问诊治病。
当时的宝芝林绝非普通医馆:门前悬挂着"宝剑腾霄汉,芝花遍上林"的楹联,药柜里整齐码放着亲自炮制的跌打药酒、活血膏药;后院设有练功场,受伤的武者在此边养伤边习武;黄飞鸿更立下规矩——穷苦人家抓药可先记账,待秋收后再补药钱。这种"医武相融、济世为怀"的经营理念,不仅让宝芝林成为广州三大名药铺之一,更为后来香港分号的创立埋下精神火种。
二、跨江迁徙的生存智慧:香港时期的艰难扎根
1930年代的广州,战火纷飞与经济动荡让传统商铺举步维艰。黄飞鸿之子黄汉熙携弟子及秘方迁至香港,在油麻地上海街重新挂起"宝芝林"招牌。此时的香港刚经历省港大罢工,人口激增却医疗资源匮乏,宝芝林凭借祖传的跌打损伤药方迅速打开市场——秘制黄道益活络油的前身"万应跌打酒",以樟脑、田七、乳香等十余味药材经古法熬制,对跌打扭伤、风湿骨痛疗效显著,很快成为码头工人、人力车夫的"救命药"。
但扎根之路绝非坦途:1940年代日军占领香港期间,药铺被迫关门避祸;1950年代西药冲击传统中医药市场,宝芝林坚持"药材必选道地,炮制必循古法",将广东阳春的砂仁、广西的肉桂、云南的三七作为核心原料;1960年代弟子们自发组建"宝芝林国术研究会",通过义诊武术表演推广中医药文化。这些细节折射出老字号在特殊年代的生存韧性——既守得住传统技艺的魂,又跟得上时代需求的变。
三、现代转型中的守正创新:从街铺到连锁的品牌升级
1970年代后,随着香港经济腾飞与中医药规范化进程加速,宝芝林迎来关键转型期。第三代传人黄源德(黄飞鸿曾孙)做出两个重要决定:其一,将祖传配方与现代制药技术结合,推出标准化生产的"黄道益活络油""宝芝林风湿膏",通过香港卫生署注册认证;其二,在保留油麻地总店的同时,于旺角、铜锣湾开设连锁分号,并引入电子处方系统与会员服务体系。
这一时期的创新并非盲目求变:所有门店仍保留传统药柜与老药工坐堂问诊,新推出的保健品如"灵芝孢子粉""西洋参含片"均选用长白山、大别山的道地药材;针对年轻群体开发的"草本凉茶包""便携膏药贴",既延续了古方精髓,又符合快节奏生活需求。更难得的是,宝芝林坚持每年将部分利润投入中医药研究,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黄飞鸿中医药奖学金",培养新一代传承人才。
四、传承脉络中的精神内核:三代人的不变坚守
梳理宝芝林的历史传承,有三个关键阶段值得深入探究:
| 阶段 | 时间跨度 | 核心事件 | 传承重点 | |------|----------|----------|----------| | 创立期 | 1886-1930s | 广州西关医馆建立,形成"医武结合"模式 | 悬壶济世的医德、秘方炮制技艺 | | 迁徙期 | 1930s-1960s | 香港重建药铺,历经战乱与市场冲击 | 坚守道地药材、服务基层群众的初心 | | 转型期 | 1970s至今 | 现代企业化运营,拓展产品线与市场 | 传统技艺标准化、中医药文化普及 |
当我们追问"香港宝芝林的创始人是谁?其历史传承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答案早已超越简单的姓名与时间线——它是黄飞鸿"未学拳先学德"的家训传承,是药工们凌晨三点起来煎药的匠心坚守,是面对西药冲击时"宁缺毋滥"的质量底线,更是几代人将个人命运与中医药发展紧密相连的精神共鸣。
如今走进油麻地的宝芝林总店,仍能看到墙上悬挂的黄飞鸿画像与"宝剑济世"的匾额,柜台后的老药工用黄纸包药时总会多垫一层防潮的棉纸,收银台旁摆着记录顾客用药反馈的牛皮本。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是百年老字号最珍贵的活态传承——它不仅是商业品牌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生生不息。
若你有机会触摸那些泛黄的药材标本,闻一闻刚熬好的药膏散发的草木清香,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在香港这座国际都市里,宝芝林依然能保持着最朴实的烟火气——因为它从未忘记,自己最初是为谁而生,又将为何而坚守。

可乐陪鸡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