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月8日,江南造船厂正式宣布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通过国家验收。这艘载重量达1.34万吨的巨轮,从上海出发可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直达英国伦敦,成为中国船舶工业从仿制走向自主研发的标志性成果。
破局:从技术空白到万吨巨轮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船舶工业基础薄弱,万吨级船舶的设计与建造长期依赖国外技术。1958年,国家将“自主建造万吨远洋船”列入十年科技规划重点项目,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九局第二产品设计室牵头,江南造船厂承担建造任务。
设计团队仅用3个半月完成施工图纸,打破常规设计周期。船体采用国产高强度低合金钢,主机选用沪东造船厂自主研发的8820马力低速柴油机,导航设备则搭载了上海航海仪器厂研制的首套电罗经系统。
攻坚:300项革新背后的“中国智慧”
建造过程中,江南造船厂面临三大挑战:
- 场地限制:传统放样需1:1场地,工人创新采用“缩小比例放样法”,以活络样板调整线型,12天完成原本需数月的工序。
- 装配工艺:突破“双岛式建造法”,首创“三岛式总装工艺”,将船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同步施工,效率提升5倍。
- 设备国产化:柴油机试制期间出现数百项故障,沪东造船厂联合高校耗时5年完成技术攻关,填补国内空白。
至1965年,“东风”号累计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船体焊接优质率达98%,节省钢材43.5吨,船台周期仅60天。
远航:从黄浦江到世界港口的“中国名片”
1967年,“东风”号完成国内试航后首航欧洲。其续航力达1.2万海里(约2.2万公里),可连续航行40昼夜无需补给燃料,综合性能媲美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参数 | 数据 |
---|---|
总长 | 161.4米 |
船宽 | 20.2米 |
设计吃水 | 8.46米 |
载重量 | 1.3488万吨 |
航速 | 17.3节(约32公里/小时) |
主机功率 | 8820匹马力 |
海外侨胞视其为“移动的国土”,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华侨登船触摸船舷,感慨:“摸到祖国的船,就像摸到了强盛的根基!”。
遗产:开启万吨船舶批量建造时代
“东风”号的成功直接推动大连、广州等地造船厂启动万吨轮量产。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已形成覆盖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的完整万吨级船舶谱系。
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参观后评价:“这艘船不仅是物质成就,更证明中国人有创造世界级技术的能力。”1970年代,“东风”号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船”,其设计理念至今影响深远。
后记
“东风”号的诞生,见证了中国从“造船弱国”到“造船大国”的跨越。如今,我国船舶工业已实现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端船型的自主突破,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60年前那艘从黄浦江驶向世界的万吨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