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3年生效,确立了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的框架,其核心内容通过三阶段逐步实现单一货币与政策协调。
三阶段核心内容对照表
阶段 | 时间范围 | 核心目标 | 主要措施 |
---|---|---|---|
第一阶段 | 1990年7月-1993年12月 | 促进资本自由流动与经济政策协调 | 取消成员国间资本流动限制;加强央行合作;制定《趋同标准》草案。 |
第二阶段 | 1994年1月-1998年12月 | 建立货币联盟的过渡机制 | 成立欧洲货币局(EMI);成员国需满足通胀、利率、财政赤字等经济趋同条件。 |
第三阶段 | 1999年1月启动 | 正式引入单一货币欧元 | 固定成员国汇率;欧洲中央银行(ECB)接管货币政策;欧元成为法定货币。 |
关键补充说明
- 趋同标准(《稳定与增长公约》)
- 通胀率:不超过三个表现最佳国家平均值的1.5%。
- 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低于3%。
- 国债:占GDP比例不超过60%。
- 汇率稳定性:需在欧洲汇率机制(ERM)内维持波动范围。
- 欧元实施时间线
- 1999年:欧元作为记账货币启用,适用于电子交易与金融市场。
- 2002年:欧元纸币与硬币正式流通,取代成员国原有货币。
- 例外条款
- 英国、丹麦通过“选择退出权”暂不加入欧元区;瑞典未满足条件,推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