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战从局部抵抗转向全面战略调整,以下从五个维度分析其影响:
影响领域 | 具体表现 |
---|---|
军事重心西移 | 国民政府将指挥中枢迁至武汉、重庆,形成以西南为基地的纵深防御体系,依托长江三峡与山地构筑防线。 |
工业资源内迁 | 沿海400余家工厂、10万吨设备经长江转运至川、湘、陕,兵工署所属金陵兵工厂等12家军工厂完成迁移并恢复生产。 |
国际战略调整 | 1937年11月布鲁塞尔会议后,中国转向争取苏联援助,次年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获得2.5亿美元军事贷款与900架战机。 |
作战方式转型 | 军事委员会颁布《国军作战指导方案》,明确“以空间换时间”方针,将全国划分为10个战区实施运动战与阵地战结合。 |
敌后战场开辟 | 八路军115师、120师东渡黄河建立晋察冀根据地,至1938年底控制华北50余县,牵制日军4个师团兵力。 |
经济层面,资源委员会主导的钨、锑、锡等战略矿产开采量提升37%,滇缅公路提前8个月贯通,构建起新的物资通道。教育领域,北大、清华、南开组建西南联大,108所高校内迁培养12万专业技术人才。
政治动员方面,1938年4月国民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整合各省保安团队组建40个新编师,敌后游击部队扩充至18.5万人。地理态势上,长江中游江防要塞完成现代化改造,马当、田家镇等堡垒群配置德制88毫米高射炮,形成梯次抗登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