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与朱发东在1994年后的艺术路径呈现不同走向。张洹转向装置与雕塑领域,而朱发东仍延续行为艺术探索,两者均在国际艺术界保持活跃。
艺术家 | 1994年前代表作品 | 1994年后主要创作形式 | 典型作品 |
---|---|---|---|
张洹 | 《12平方米》《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 雕塑、装置、偶发行为艺术 | 《和平》《家谱》《我的纽约》 |
朱发东 | 《此人出售》《身份证》 | 持续行为艺术与观念艺术 | 《寻人启事》《行走系列》 |
张洹的转型
1997年移居纽约后,其创作媒介扩展至大型雕塑及综合材料,2003年上海双年展展出装置作品《我的波士顿》引发关注。2010年后,其青铜雕塑《智者》系列通过隐喻手法探讨文明冲突,但仍保留行为元素,如2015年《水墙》结合现场表演与装置。
朱发东的坚持
持续以身体介入社会议题,2001年实施《行走计划》历时三年穿越中国边境线,2012年《沉默的契约》探讨信息时代的身份困境。近年转向数字媒介与行为艺术的融合实验,2020年线上直播作品《隔离剧场》获柏林行为艺术双年展提名。
两者创作轨迹显示:行为艺术作为方法论仍贯穿其艺术实践,但表现形式随时代演进产生显著分化。张洹更侧重物质化表达,朱发东则保持现场性与社会介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