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研发生物与化学协同治理技术,优化生态系统抗灾能力,实现可持续防控。
蝗虫灾害控制路径
研究方向 | 技术手段 | 实践案例 |
---|---|---|
生态调控 | 植被恢复与天敌引入 | 新疆草原牧鸡治蝗项目 |
生物防治 | 绿僵菌、微孢子虫制剂 | 黄河流域无人机喷洒应用 |
化学防治 | 低毒药剂精准施药 | 华北地区应急灭蝗行动 |
小麦条锈病防控策略
- 抗病品种选育
-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小麦品种(如“中麦”系列),降低病原菌适应性变异风险。
- 建立品种轮换机制,延缓病菌抗性发展。
- 病害监测网络
- 运用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结合,构建病害早期预警系统。
- 在四川、甘肃等病害高发区设立实时监测点。
- 药剂与农艺结合
- 推广三唑类杀菌剂与叶面肥协同使用,提升防治效率。
- 实施适期晚播、合理密植等耕作方式,减少病原传播。
核心突破与创新
- 跨区域联防机制:建立华北-西北协同防控平台,实现虫情、病情数据共享与联合行动。
- 微生物技术迭代:开发耐高温型绿僵菌制剂,解决传统生物农药稳定性不足问题。
- 农民参与模式:通过田间学校培训农户识别病害,2022年累计覆盖超50万农业从业者。
技术应用效果对比
指标 | 蝗灾防控(2018-2023) | 条锈病防控(2018-2023) |
---|---|---|
灾害面积缩减率 | 68% | 54% |
化学药剂使用量 | 下降41% | 下降33% |
经济损失降低幅度 | 72亿元/年 | 39亿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