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问答 > 徐志摩为何频繁往返于南北两地?他的经济窘迫与选择乘机有何关联?

徐志摩为何频繁往返于南北两地?他的经济窘迫与选择乘机有何关联?

虫儿飞飞

问题更新日期:2025-04-09 09:39:32

问题描述

徐志摩的南北奔波源于多重社会关系与经济压力,选择昂贵交通的背后是无奈与矛盾。一、南北两地的责任牵绊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徐志摩的南北奔波源于多重社会关系与经济压力,选择昂贵交通的背后是无奈与矛盾。

一、南北两地的责任牵绊

徐志摩1930年代需同时应对北平的教学工作与上海的家庭生活。以下为两地核心事务对比:

地点核心事务关联人物
北平北京大学、女子大学任教胡适、林徽因等
上海照顾妻子陆小曼、筹措家用陆小曼、翁瑞午

两地往返的直接原因是陆小曼拒绝迁居北平,且徐志摩需通过兼职(如撰稿、翻译)维持妻子在上海的高消费生活。

二、经济压力与交通选择的矛盾

徐志摩月收入约600银元(北大教授薪资+稿费),但陆小曼的鸦片、社交等开支超300银元,迫使他频繁接洽工作。当时交通成本如下:

  • 火车:北平至上海三等座约40银元,耗时2天
  • 飞机:中航“济南号”单程50银元,仅需6小时

尽管飞机费用更高,但徐志摩在1931年11个月内搭乘飞机23次,因时间紧迫(如赶课、处理债务),只能选择“借钱乘机”,形成“越穷越飞,越飞越穷”的恶性循环。

三、社会关系网中的夹缝生存

徐志摩的奔波亦受文人圈影响。例如:

  1. 北平友人压力:胡适等人催促其专注学术;
  2. 上海家庭危机:陆小曼与翁瑞午同居引发舆论争议;
  3. 情感纠葛:与林徽因的旧情使其不愿久居上海。

多重矛盾下,飞机成为他“逃避现实”与“快速切换身份”的工具,最终因1931年空难终结这一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