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议会改革虽扩大选举权,却将工人阶级排除在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直接推动宪章运动兴起。
一、1832年改革的局限性与工人诉求的冲突
1832年改革主要服务于工业资产阶级和乡村中产阶层,工人阶级被系统性忽视。以下对比体现矛盾焦点:
改革内容 | 工人阶级需求 |
---|---|
降低财产资格限制 | 彻底废除财产限制 |
调整衰败选区代表权 | 按人口平等分配选区席位 |
新增城市选区 | 保障劳工阶级政治话语权 |
改革后,全英国仅约18%成年男性获得选举权,而工人群体因经济地位无法达标,引发强烈剥夺感。
二、经济困境与政治觉醒的双重催化
-
工业革命加剧阶级分化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面临低工资、长工时与恶劣劳动环境,但议会中无人代表其利益。例如,纺织工人平均日薪仅2先令,而工厂主通过改革进入议会后,推动《新济贫法》进一步压迫贫困群体。 -
改革催生组织化抗争
工人阶级在改革中意识到联合行动的必要性,1836年成立“伦敦工人协会”,并于1838年发布《人民宪章》,明确提出六项普选权要求(见表):
宪章运动核心主张 | 1832年改革缺陷 |
---|---|
21岁以上男性普选权 | 财产限制排斥90%工人 |
无记名投票 | 公开投票助长贿选 |
议员领取薪金 | 无薪职位阻碍工人参政 |
三、改革承诺与现实的落差
政府曾宣称改革是“民主进程的开端”,但工人阶级发现其本质仍是精英统治。1834年托尔普德尔蒙难者事件(六名农民因组建工会被流放)彻底暴露体制不公,促使工人从请愿转向全国性运动。至1839年,宪章请愿书已获128万人签名,却遭议会否决,矛盾由此爆发为持续十年的抗争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