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位于湘桂交界,既是交通要冲又是清军防线缺口,太平军选择此时攻占以打通北上通道并补充物资。
一、地理与战略因素
全州地处湘江上游,是广西进入湖南的咽喉。1852年6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后,需突破清军封锁线进入湖南发展势力。攻占全州可控制水路运输,为后续北伐奠定基础。
二、清军防御薄弱
时间节点 | 清军动向 | 太平军应对策略 |
---|---|---|
1852年5月 | 清军主力追击至桂林 | 分兵突围,转移目标 |
1852年6月初 | 全州守军不足千人 | 集中兵力速战速决 |
此时清廷误判太平军动向,将主力调往桂林,全州仅留少量绿营兵驻守,防御空虚。
三、物资补给需求
太平军突围后粮草短缺,而全州是湘江沿岸重要物资集散地。攻占后可获取船只、粮食及火药,解决后勤压力。据记载,全州城内储备的军械可供万人使用。
四、时间窗口选择
6月正值南方雨季初期,湘江水位上涨利于顺流北上,同时避开清军夏季大规模调兵的高峰期。冯云山等将领在行军会议中明确“取全州以出两湖”的战略意图。
五、战术与意外因素
原计划绕过全州直取长沙,但因清军小股部队袭扰,太平军被迫改变路线。攻城期间冯云山中炮重伤,加速了破城决策,最终以火药爆破城墙完成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