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段祺瑞以参战名义获取列强支持,督军团则借机扩张地方权力,双方通过军事决策与资源分配形成利益交换。
主体 | 目标 | 行动策略 | 利益交换 |
---|---|---|---|
段祺瑞 | 强化中央权威、争取国际借款 | 推动对德宣战,获得协约国政治支持 | 默许督军团扩军、截留地方税收 |
督军团 | 巩固地方控制、扩大军事自主权 | 表面支持参战,实际索取军费与编制 | 以军事动员换取段祺瑞政治妥协 |
-
段祺瑞的政治需求
段祺瑞以“参战”为名,试图通过协约国外交承认巩固北洋政府合法性,同时争取列强贷款缓解财政危机。他利用督军团的地方军事力量制造“主战”舆论,但实际控制权仍依赖军阀配合。 -
督军团的现实考量
各省督军借参战名义要求中央拨付军费、扩编军队,如张作霖借机将奉军扩至3个师,曹锟在直隶新增两个混成旅。部分省份甚至通过扣押关税、盐税实现事实财政独立。 -
权力博弈的实质
1917年5月徐州会议期间,督军团提出“先裁军后参战”要求,段祺瑞被迫承诺暂缓军队整编计划。这种交易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削弱,形成“以参战换割据”的特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