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5-10日,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中越两国领导人举行高级会晤,宣布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此次会晤在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发挥了诸多关键作用。
政治层面
- 结束对立,开启对话新局:冷战时期,中越关系经历波折,甚至发生军事冲突。此次会晤标志着双方结束长期对立状态,重新开启高层直接对话的大门,为政治互信的重建奠定基础。双方就历史遗留问题坦诚交流,增进了彼此理解,为关系正常化营造了良好政治氛围。
- 明确原则,奠定外交基石:双方重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处理两国关系,为中越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确立了清晰的准则。这一原则框架确保两国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开展外交活动,避免历史问题再次影响双边关系,为中越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济层面
- 推动经贸合作重启:会晤后,中越双边贸易逐渐恢复和发展。两国取消了贸易限制,开放边境口岸,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边境贸易迅速增长,民间贸易也日益活跃,为两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 吸引投资与合作:中越关系正常化改善了投资环境,吸引了双方企业开展投资合作。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与越南的资源、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推动了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不断涌现。
地区与国际层面
- 稳定地区局势:中越作为东南亚重要国家,关系正常化有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此前的紧张关系对地区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会晤后,双方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为东南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 增强多边合作:中越关系正常化使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能够加强协调与合作。双方在东盟-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多边机制下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提升了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1991年中越领导人北京会晤是中越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在政治、经济、地区和国际层面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