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南极考察(1984-1985)面临极寒、补给困难等挑战,通过多国协作与海空联运,突破环境限制,成功建立长城站并保障科考任务。
一、运输方式与工具
船舶运输:主力为“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与“J121”打捞救生船,载重超万吨,运输建材、设备及生活物资。
航空支援:直升机承担短途物资转运,智利空军协助紧急物资空投。
运输类别 | 工具名称 | 主要功能 |
---|---|---|
海运 | 向阳红10号 | 大型设备与建材运输 |
空运 | 超黄蜂直升机 | 站点间物资转移 |
二、物资分类与管理
- 建筑物资:预制钢结构、水泥、板材等,占比超60%。
- 生存保障:
- 食品:冷冻脱水蔬菜、罐头食品为主,满足18个月需求;
- 装备:极地防寒服、雪地车、燃油发电机。
- 科研设备:气象观测仪、地磁测量装置、冰芯钻探机。
三、后勤保障体系
- 医疗支持:随队医生携带高压氧舱与急救药品,建立临时医疗站;
- 通讯网络:短波电台与卫星电话实现与国内实时联络;
- 应急预案:预留30%冗余物资,设置3条紧急撤离路线。
四、国际合作经验
与智利、阿根廷等南极邻国签署物资互助协议,共享苏联南极站建设数据,借鉴澳大利亚极地保温技术,缩短50%物资筹备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