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特、汉斯·希伯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均为20世纪上半叶投身中国革命与抗战事业的国际人士,通过医疗、报道等方式支援中国人民斗争。
人物 | 国籍 | 身份 | 在华主要贡献 | 关联事件 |
---|---|---|---|---|
罗生特 | 奥地利 | 医生、新四军军医 | 建立战地医院,培训医护人员 | 与希伯共同参与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 |
汉斯·希伯 | 德国 | 记者、反法西斯战士 | 撰写《中国团结抗战》等报道 | 与罗生特在山东根据地合作 |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 美国 | 作家、社会活动家 | 揭露日军暴行,推动国际医疗援助 | 与二人共同出席抗日宣传会议 |
医疗与宣传的协同
罗生特作为新四军首位外国军医,在苏北、山东根据地救治伤员期间,与汉斯·希伯多次合作。希伯通过《山东解放区见闻》等报道,将罗生特建立的流动医院事迹传播至海外,吸引国际医疗物资援助。史沫特莱则通过《中国红军在前进》等著作,在欧美社会引发对中共抗日力量的关注,间接支持了罗生特的医疗工作。
战地网络中的交集
三人在1941年前后均活跃于华东抗日根据地:
- 罗生特与希伯曾在山东军区共同参与反扫荡行动,希伯牺牲前撰写的战地笔记中多次提及罗生特的战地手术事迹。
- 史沫特莱虽未直接与罗生特共事,但通过其创建的"中国红十字会医疗队"网络,为罗生特所在部队输送过药品。
思想理念的共鸣
三人均秉持反法西斯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
- 罗生特以"医生无国界"理念投身中国革命,曾表示"这里(中国)的战场也是人类文明的防线"。
- 希伯在《亚细亚》杂志发表的社论中强调"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部分"。
- 史沫特莱在纽约演讲时专门介绍过罗生特的事迹,称其为"战火中的人道主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