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嫦娥一号备份星改造升级,依托成熟技术体系与高效协作模式,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限制,实现快速任务迭代。
技术基础与任务继承
关键因素 | 具体表现 | 影响 |
---|---|---|
嫦娥一号技术复用 | 沿用平台设计、测控系统与部分载荷 | 减少重复验证,缩短研发周期40%以上 |
备份星改造路径 | 以原有备份星为基础优化升级 | 避免从零研制,节省至少18个月 |
高效协作机制
- 跨单位协同:全国3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联合攻关组”,采用并行工程管理模式,实现设计、生产、测试环节无缝衔接。
- 风险预判机制:通过嫦娥一号在轨数据模拟故障场景,提前完成92%的可靠性验证,将后期调试时间压缩至8个月。
资源集中保障
- 资金专项支持:国家航天局设立“探月二期专项”,优先调配12.6亿元研发经费。
- 人才梯队配置:抽调嫦娥一号核心团队,补充遥感、轨道控制领域专家,形成300人全链条技术组。
任务目标聚焦
突破地月转移轨道直接注入、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绕月等6项新技术,聚焦高分辨率成像(全月面1米分辨率测绘)与虹湾预选着陆区探测,避免功能冗余导致的研发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