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炉战法”是薛岳将军独创的战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战法利用湖南复杂地形,通过逐次抵抗、诱敌深入等步骤歼灭日军。
“天炉战法”简介
“天炉战法”是一种后退决战的战术,因像天炉一样将敌人“炼”死得名。其核心是将兵力在作战地带,布成网状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集中优势兵力围歼。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实施步骤
- 诱敌深入:1941年12月,日军第11军为策应香港作战,向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薛岳指挥中国军队以少量兵力在新墙河、汨罗江等防线进行逐次抵抗,且战且退,故意示弱,引诱日军深入。如第20军在新墙河顽强阻击后,按计划后撤,让日军顺利渡过新墙河。
- 侧翼伏击:在日军进攻路线的两侧,部署大量精锐部队。如第37军、第99军等在汨罗江南岸设伏,当日军南进时,从侧翼进行攻击,不断消耗日军有生力量,打乱其进攻节奏。
- 坚守核心:长沙作为“天炉”的核心,由第10军负责坚守。该军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日军的多次进攻,使日军陷入攻城消耗战。在战斗中,第10军将士奋勇杀敌,让日军遭受重大伤亡,难以攻克长沙城。
- 包围反击:当日军久攻长沙不下、兵力疲惫时,外围中国军队完成对日军的反包围。第20军、第58军等从北面切断日军退路,第73军、第4军等从东、南、西三面进行围攻。在内外夹击下,日军全线溃败,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战例效果
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5万余人,取得了辉煌胜利。“天炉战法”的成功实施,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提升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